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见解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见解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见解【摘要】立足农村小语教学实际,从教学准备、创设情境、突出互动,注重方法、关注过程五个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农村地区;口语交际;教学见解。

1口语交际的意义与当前的教学现状口语交际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特定的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言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

“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相比,更体现了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为核心,并同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既具实践性又表现为综合性的课程形态。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需要,体现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

人与人交往已越来越密切,利用口语交换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量越来越大,突发事件的汇报与指挥,面试、招聘工作的口语陈述等都预示着只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需要“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雄辩者,而那种“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喏”的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了。

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社会交际活动空前的活跃、频繁,使得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

《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如身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的融合。

提高公民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出自王银梅、张恒河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训练策略.学科教学探索,2003)。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

通过有关调查与实地教学我了解到:多数的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认为在现实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随意性较强,无法与其他三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取得平行的地位;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由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决定的,教师只需遵循,勿须主动研究。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几节课,也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听说教学层次上;甚至有的认为口语交际可有可无,与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根本不开设口语交际课。

特别是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

2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见解如何改变现有教学状况,提高农村地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新课程,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见解:2.1精心备课,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

口语交际课比起阅读识字课更难上好。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能说,说好。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才能有话可说,说得生动。

所以,作为教师,口语交际课之前需要做好很多的铺设工作,对每一次口语交际课进行认真设计,提前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课前认真搜集、准备口语交际的材料。

在搜集准备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深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搜集材料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了解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了哪些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形式。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每单元都编排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话题,如《有趣的游戏》、《我该怎们办》、《我的伙伴》等等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

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使得一些农村儿童无法谈起。

有些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

但《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农村的小学教师在准备口语交际课时,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地区差异,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重新准备、加以变通。

《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

但是,农村地区的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

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

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

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

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

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好的口语交际的平台。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

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若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从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生动、逼真的情景创设极富有感染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

例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秋游》教学,教师先展示多幅秋景图片,再用语言描绘图中的场景:“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田野里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稻谷,多美的秋天啊!你们想去秋游吗?我们到哪儿去?去干什么呢?”这种语言描述,既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又能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和交流。

只有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

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实物展示。

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易于学生观察,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

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能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口语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

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

所以,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3)生活实例。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

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

创设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模拟或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时间把一些社会交际情境搬入校园。

比如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或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的模拟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情景,易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在农村贫困地区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我们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教学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对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既不能讲讲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互相说说就完事了。

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2.3突出互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在农村地区,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

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

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完善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如在《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应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

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

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

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

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

可以创设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模拟或实际的活动。

2.4注重方法,上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课。

(1)先看后说。

现行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有的口语交际的内容配有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动材料。

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正确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交际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本质的习惯。

(2)先想后说。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未形成,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善于思考,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做到说话有条理,以理服人。

(3)边演边说。

缺乏具体情境的口语交际,是苍白无力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创设具体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能让学生直接的进行换位思考,揣摩自己在充当角色后应当说什么、怎么说。

例如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在农村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养过动物,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上,就可让学生扮演他们所喜欢或熟悉的动物,让他们融入到角色中去,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角色体验,表达更有感情,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