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浅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内容摘要】当今社会,人际沟通和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作为农村教师,许多时候我们觉得口语交际课比较难上,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贫乏,学生羞于表达,课堂没有活力等。

导致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成了教学的难点。

本文以笔者长期在陆河农村担任语文教学,针对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水平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农村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成因与对一直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语言交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口语作为生活中基础的交流手段,其重要作用也日益突显。

特别是陆河县的农村小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张嘴就是土话、方言。

有的学生会说方言,但不会用普通话表达;有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

即使有些学生已基本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但口头语言不够规范,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常有重复或不完整等。

同时交际时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效果。

个别学生对交际很有兴趣,但在学校学生交际机会较少又缺乏校内外沟通。

回到家里,家长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导致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

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及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鉴于此,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多年执教体会及所见所闻来分析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学生口语交际特点与同行一起商榷。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文本于语”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这“复杂的声音”据估计便是最初的口头语言,而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发表意见”便是最初的口语交际。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进化,人类以一颗智慧的大脑创造了文字,能把口语记录下来,才有了书面语言及其交际。

同样,每个人的言语发展过程也是“文本于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随后便跟着他人咿呀学语,以后随着入学识字才逐渐学会了书面语言。

因此,我们总结出,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学习的整体系统中处于一种先导的奠基地位。

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还包括适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过程、方法,落实知识和能力的三维目标。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必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提升语文的整体功能。

可见,口语交际教学既显性地独立存在,又隐性的渗透与其他类型的教学之中,与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口语交际能力处理的是主体与语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处理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能力,我们将之称为语言能力;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能力,我们将之称为口头语境适应能力。

大而细之,语言能力又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口头语境适应能力包括口头语篇能力、体态语能力、策略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并形成相关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

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协调,与学生的发展不适应。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农村学生地方方言过重,文字语言表达贫乏以陆河县为例,大家知道陆河县是纯客家口音语作为交流工具,孩子们从呀呀学语起,就已经在民族方言中扎根了。

所以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积累的词汇不够丰富,在说话时还常常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将客家话的方言词掺杂其中,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交际时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无话可说,使原本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口语交际变得枯燥无味。

(二)受传统语文“重书面,轻口语”的束缚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新型课程认识不够。

不做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使口语交际课如同虚设。

笔者曾在几所农村小学任教,看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教师用半堂课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剩下的半堂课要求学生将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写下来,以写代说,将口语课上成了“写话课”。

(三)学生胆怯,不敢交际笔者在陆河县农村小学执教多年,在上口语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胆小,叫他到讲台前来说,便扭扭捏捏,脸涨得通红,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

学生之所以怕交流,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挨老师批评;有些学生论口语功底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难以启齿了。

我觉得这些学生缺乏勇气,担心得过多,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交际。

这是由于学生缺少当众说话的锻炼机会,造成交际时心理紧张。

(四)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话情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口语交际教学。

虽然新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图文并茂、自成一体,预存空间大,便于因地制宜。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对生活在农村的儿童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他们无法就这些内容去交际、无话可说。

怎么办呢?作为教育者若拘泥于教材,就教材静态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必然使口语交际走入死胡同。

现实中似乎农村的教师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但是往往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

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有的老师喜欢以动物为话题来展开口语交际训练。

可是农村的小学生对有些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珍稀动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动物园根本就没有看见过河马,老虎等等之类的珍稀动物,学生无法在心中想象出其形象,老师在课堂说得再精彩,学生也无法接受,这样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这样的课堂的口语交际则演变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成为了茫然的听众。

(五)口语交际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农村,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口语交际往往只局限于专门开设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而缺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例如,课堂上仅仅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按照教学计划去操作教学程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

有些教师则把口语交际教学看成一门独立的课,缺乏与其他相关教学及活动的联系、渗透。

例如,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的渗透。

(六)口语交际局限于少数人,缺乏整体性口语交际活动应是全班每位学生的事,可是在真正的交流过程中却呈现了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使得口语交际变得似乎专为善于或勇于交际的学生开设的训练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传统教学长期注重书面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只会写而不会表达②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由于不自信而不敢说③教师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专业技能,让部分学生牵着走,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的分析陆河县是广东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地处广东粤东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明显的远远落后于城市,呈现“城乡分化”的现象,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这种现象非常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这种发展的落后使人们的见识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在农村的小学,即使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切教育政策依然围着“考试”转。

社会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仍以学生的成绩,参加各项竞赛的获奖情况为硬指标,这一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深有体会。

大学是个言语自由、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地方,我们发现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大多都能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却很难施展,原因在于他们某方面的天分从刚踏进学校大门时就被农村的教育所扼杀掉了。

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相比显得内向、不爱说话或显得有些自卑。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大旗的挥展,城市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改变,基本能与时俱进,然而农村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教育理念仍处更新的萌芽阶段。

(二)家庭环境的分析陆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平均家庭的收入不高,再加上子女较多,农村家庭很难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然而家长们自己饱受没知识、没文化的痛苦,他们强烈的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想方设法的挣钱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在此情况下,有些父母则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而自己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甚至有的孩子与父母一年才能相聚一次。

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导致他们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的性格。

另外,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

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使他们缺乏口语表达的勇气和信心,这必然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学校环境的分析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教学目标、学校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方法等等都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国中小学纷纷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

i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更是认识的变化。

可是,对于落后的陆河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即使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也很难在实践中做出新的行动。

1、学校管理方式的分析。

农村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管理方式很难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即使采取了新的名词,但由于长时期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管理方式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农村学校的管理方式非常死板,政治色彩很浓,校长、教务主任具有绝对的权威,学校很难形成民主、公平、平等的和谐环境,这种过分严肃的环境不利于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大胆、自由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甚至出现有些孩子怕上学、怕见到校长和学校领导的现象。

2、教师因素的分析。

小学教师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最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片空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