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45℃读作; 0℃读作。

5、体温计: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五、教学板书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定义:单位:温度计: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原理:结构:种类:使用:其他六、教学反思这课主要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

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

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

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

经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

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

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第1课时熔化与熔点【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多媒体演示: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⑵冰山(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一[提出问题]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烛蜡熔化时温度(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1)烛蜡加热后,发现;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活动二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交流与合作](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课堂练习】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板书设计】熔化: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作熔点第2课时凝固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凝固过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秒表【教学过程】(一)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活动三[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二)熔化、凝固的应用(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课堂练习】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板书设计】1、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作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第1课时汽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2、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3、能用汽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过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水的沸腾实验,认识沸腾时的特点。

2、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器材: 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学生实验: 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出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提出问题:不将水倒出,不向杯内放任何物体,怎样可以让水从杯中快些消失生答:自由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可以把烧杯加热,让水快速消失我们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的定义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水烧开了,就是水沸腾了,这也是一种汽化现象,那么这种汽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有:(1)水沸腾时温度可能还继续升高;(2)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不变;……师: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而观察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是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各小组按照课本图4—25所示组装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同时仔细观察烧杯中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