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这就是苏童从开始创作一直到如今都必 须面对的现实 ,这种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它 足以使每一个写作者感到压力 ,甚至干脆放 弃抵抗 。为什么评论界对苏童经常有回归写 实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指苏童创作中对这种 传统或现实的妥协 。以新世纪以来苏童的短 篇为例 ,就有《白雪猪头 》、《人民的鱼 》这样 的作品 。《白雪猪头 》虽然没有明确地交待 故事的时代背景 ,但是从后来视点的转换中 , 我们还是可以知道这个童年的故事发生在物 质极度贫困的七十年代 。母亲至少生了四男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3。
82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什么 ? 首先是它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它将目 光聚焦当下眼前 ,并且时时努力以小说参与 到历史的发展当中去 。中国现代短篇的一些 代表性作家 ,如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 、茅盾 、 沈从文 、艾芜 、张天翼等人的创作都典型地体 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像废名 ,也有如《莫须有 先生传 》这种正面接触现实的作品 ,而张爱 玲以及新感觉派小说家对都市的描绘 ,对变 化着时代风气与心理的把握 ,可以说与现实 贴得很紧的 。这种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表现 ,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 ,这一点更是得到 了功利主义的强调 。茅 盾在《试 谈短 篇小 说 》中就说 :“今天我们正需要各种各样的短 小精悍的作品来及时地迅速地反映我国的大 跃进的步伐 ,在为生产服务 ,为中心工作的方 针下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 。”①“十七年 ” 文学期间 ,赵树理 、康濯 、周立波 、李准 、王汶 石 、茹志鹃等人的创作无不努力在追踪变化 着的“新 ”的现实 。即使到了“文革 ”结束 ,从 表面上看 ,这时的短篇小说与“十七年 ”,与 “文革 ”时期有了大的变化 ,但在本质上依然 保持着与 现 实 同 步 甚 至 企 图 引 领 时 代 的 姿 态 ,从所谓“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反思 文学 ”等命名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学的 取向 ,当时的短篇小说名篇《伤痕 》、《班主 任 》、《顶凌下种 》、《乔厂长上任记 》、《陈奂 生上城 》等都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向 。其 次 ,就是短篇小说的形态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 纪之交 ,中国短篇小说开始更新换代 ,与创作 一同发生变化的是人们对短篇小说的接受 、 审美上的新的认同与理论话语的转换 。茅盾 在《小说研究 ABC凡例 》中认为 ,“小说的要 素比较普通的说法 ,单以结构 ,人物 ,环境 ,三 者为止 ”②。从何穆森的研究中 ,我们已经发 现 ,当时许多国外小说包括卡夫卡 、沃尔芙已 经被翻译或进入了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但人 们对短篇小说的关注大都集中在“人物的性 格之发展 ”、如何“借着形态的限制获取最大
短 ”,“人物不宜多 , 情节 、场景要求集中紧 凑 ,线索不能太复杂 ”而已 ,但“仍然可以通 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或主要人物某 一阶段的经历 、遭遇 ,塑造出鲜明 、生动的人 物典型来 ,形象地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某 一重大的问题 ”⑤。这就是中国现 、当代短篇 小说的主流表述 ,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现 、当 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概括 ,同时还可以理解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鉴赏的短篇趣味与审美标 准 。“十七年 ”的短篇小说史固然如此 ,新时 期文学三 十 年 的 短 篇 史 虽 然 发 生 了 大 的 变 化 ,但占主导地位的也是它们 ,这可以从中国 作家协会主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篇小说奖 与九十年代开始的“鲁迅文学奖 ”评选中见 出一个侧面 。其入选作品大都是依据的上述 理念 ,即以最近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 说的评选结果看 ,除了郭文斌的《吉祥如意 》 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外 ,其余作品在现实的 指向 、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传奇性展开上都 暗合了这一强大的传统 。
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79。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① 茅盾 :《试谈短篇小说 》,《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②⑥ 茅盾 :《小说研究 ABC》,《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③ 何穆森 :《短篇小说的特质 》,《新中华 》1933 年 12 月 10
日。 ④ 胡怀琛 :《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正中书局 , 1934。 ⑤ 老舍 :《怎样写小说 》,《文史杂志 》1941年 8月 15日 。
中国被认为是有短篇创作传统的国家 , 至少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志人志怪的短篇 形制 。其后从语体上讲 ,短篇一直以白话和 文言这两个载体平行演进 ,各自产生了话本 小说和《聊斋志异 》这样的经典 。这两个传 统到近代开始发生变化 ,可以梁启超等发起 的“小说界革命 ”为标志 ,加上西方小说的翻 译 ,报纸刊物这样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当然最 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大变革的发生 ,短篇 小说从目的 、功能 、文体特征都不得不发生变 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它不再是消闲 ,不再是 时代背景不明的一味的“从前 ”与“前朝 ”的 传奇故事 ,而是贴紧时代与社会 ,在故事情节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3
的青年 ,特别是青年女子 ,在我们这个灿烂沸 腾的跃进时代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学方面有 了怎样值得赞美的的反映 。如果把这些新人 的形象和两年前的人物形象作一比较 ,我们 不能不承认 ,这两年来我们的进展是显著 的 。”①第三是故事与情节结构 。他在称赞沙 汀的《你追我赶 》时说它“从容挥洒 ,全篇故 事的发展层次分明 ,前后呼应 ,波澜迭起 ;写 人写事写景都有鸟瞰式的全景 ,也有特写镜 头 ———一句话 ,就是通篇结构既严整而又灵 活 。”②第四是环境 。“短篇小说中的环境 (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 ”, 比如小说里的风景“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 , 即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 生时的气氛 ,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 的情绪 ”③。第五是细节描写 。创作目的要 “创造性地从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达到 ”。 在许多地方 ,情节 、人物 、环境都是通过细节 描写来体现的 , 他称赞茹志鹃的《百合花 》 “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 人物的印象 ;这些细节描写 ,安排得这样地自 然和巧妙 ,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 ,可 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 的有机部分 ,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 ,也描出 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看得出 ,茅盾对 短篇小说的这些理解是建立在欧洲写实主义 短篇小说传统之上的 ,给青年作家讲短篇 ,他 喜欢举的例子也是莫泊桑 、契诃夫 、欧 ·亨 利 ,而在理论表述上显然受到了当时苏联文 学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当时的主 流 ,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 ,都是如此 。如同时 期影响很大的由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靳以群主 编的大学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认为小 说的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性格 ;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 ;充分 、多 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就是后来 几乎成为定律的“小说三要素 ”,短篇小说自 然必须具备 , 只不过是因 为“容 量小 , 篇幅
之外开始注意到情境的营造 ,叙事节奏 、视角 与时空结构也较过去有了变化 。以前人们对 晚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意义似乎不怎么看重 , 其实夸张一点说 ,它给其后中国二十世纪短 篇小说的发展培育了成长的基因 。对短篇小 说 ,胡适与鲁迅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影响 ,胡适 说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描写 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 ,或一方面 ,而能使人充 分满意的文章 。”③所谓“横断面 ”是他的说 法 。鲁迅则认为短篇小说“在巍峨灿烂的巨 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 ”有存在的权利 , “不但巨细高底 ,相依为命 ,也譬如身入大伽 蓝中 ,但见全体非常宏丽 ,炫人眼睛 ,令观者 心神飞越 ,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 ,虽然细小 , 所得却更为分明 ,再以此推及全体 ,感受遂愈 加切实 ”④。这些都是奠基性的观点 。中国 现代短篇在二十世纪初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在外观上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并且大规模地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样 式。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1
苏童研究专辑
苏童的意义
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汪 政 晓 华
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与苏童文学年龄 差不多的作家中 ,像苏童这样一直保持着对 短篇小说的热情的人实在罕见 。写作短篇是 苏童维系创作的缆绳 ,以至成为他的日常生 活 。苏童说 :“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 享受写作 ,与写作中长篇作品相比较 ,短篇给 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①从一九八三年发 表《第八个是铜像 》,或者从一九八四年发表 他自认为“是我第一篇真正的小说 ”②《桑园 留念 》算起 ,苏童迄今已发表了一百五六十 篇短篇 ,这是相当惊人的 。本文拟就苏童短 篇小说谈一谈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发展上的 一些问题 ,进而借以揭示苏童短篇创作的意 义与价值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