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外部感觉✧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感觉产生的一般条件:适宜刺激、感觉器官、神经通路、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感觉是获得信息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2、感受器3、神经通路4、大脑加工信息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
因此刺激的物理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引起感觉;反之过强的物理量也不能引起感觉。
视力、光强、声强、重量之差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其范围可用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到最大刺激物理强度范围来表示。
也指对微弱刺激或微小刺激变化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的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感受性的衡量指标。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二)绝对感觉阈限可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测量绝对感觉阈限的心理物理法:“50%”的标准。
(三)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同类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如两个声音的音高是否相同;两种油漆的颜色是否一样。
再如重时差别阈限和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K 值越小,表明该种感觉的差别感受性越高;最小可觉差(jnd )即ΔI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 适应与感官的生理特性有关,如痛觉不宜引起适应。
✧ 在大部分情况下适应引起感受性降低(如:明适应),只有一小部分情况下引起感受性提高(如:暗适应)。
✧ 对不同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特点,如痛觉就很难适应,这与人类的生存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RS 1=II K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接受两种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如:马赫带现象,白底灰纸和黑底灰低,颜色对比(彭聃龄彩页)。
✧继时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对对比现象,如:吃了糖再吃西瓜,就感觉不到西瓜的甜味来;先吃苦的,再吃甜的,就感觉特别甜。
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可见光:400毫微米至750毫微米之间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明暗适应)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2)饱和度:(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一)眼睛:锥体细胞的作用(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
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频率)、音色(质量特征)(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低频声不)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同样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刺激的认识。
✧整合多个维度的信息,由一个或多个感官提供的信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对二维视网像的三维解释;良好图形;事物的名称。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视崖实验。
二、知觉的特性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反映过程,所谓“主动积极”是指:知觉过程不仅取决于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征,还取决于个人以往的经验、知觉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是对感觉得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积极的组织过程。
具体地讲,知觉过程有以下几点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如图2-1所示。
图2-1知觉整体性每一个被知觉对象都有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属性,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来知觉的,其整合的规则表现为三个方面:(1)接近律:空间上、时间上接近性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律:物理属性(如强度、大小、颜色、形状等)相似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3)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综合感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2)知觉部分时受整体的影响;(3)只能觉察部分时,在头脑中把剩余部分补上。
2、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在知觉一个对象时,往往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突出来,成为知觉“目标”,以利更清晰地反映“目标”,而把剩余部分退居“后面”,成为知觉背景。
目标与背景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从背景中选出目标,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1)客观刺激物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万绿从中一点红;✧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变化:考试时的作弊✧刺激物本身的组合情况✓接近组合✓相似组合✓连续法则✓闭合法则✓良好图形原则(2)主观状态方面✧知识经验:破案时现场的线索提取✧情绪:✧兴趣:不同职业对“竹子”有不同看法✓木匠:杆的质地,牢固程度,粗细✓画家:外形,枝叶的美观程度✓环境保护专家:美化环境,对木材的代替作用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某一客观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最佳地解释说明。
知觉的理解性对于知觉正确完善,鲜明及记忆的深刻、持久、思维的活跃程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人的知识经验:年龄不同的人对一幅画的知觉也不同,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构成成分,而成人则能掌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又能把握整幅图的意义。
举例P33(2)语言指导(3)对知觉对象的主观态度消极态度:积极态度:意志努力、想象、查资料、思考,如考古、侦察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体事物的稳定的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的或感觉映像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如:对站在远处和近处的同一人的身高的知觉,不同色灯条件下看红旗。
✧大小恒常性:人同视距条件下对同一人的身高的知觉✧形状恒常性:对打开角度不同的门的形状的知觉✧颜色恒常性:日光和月光下的白衬衣和煤炭颜色在一定程度上知觉恒常性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人们在不同条件下,仍能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知觉。
三、知觉的分类及机制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中物体的空关系认识如物体的形状、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其中较为复杂的是深度知觉。
(一)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使二维的视网膜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
之所以会三维解释,是因为视网膜像上的一些线索。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单眼线索)✧大小:大的被知觉为较近,小的被知觉为较远;✧视野中的高度:远处的事物位置较高;✧遮挡:被遮挡的是远的;(彭P147)✧线条透视✧纹理变化:近处纹理清晰、稀疏,远处纹理模糊、紧密;✧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本身的深度线索(1)调节:单眼主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能有清晰的网像,需要调节水晶体的曲度,以便准确聚焦,具体而言:✧近物:水晶体凸起增厚,肌肉收缩;✧远物:水晶体变得扁平,捷状肌放松。
以上调节运作传递给大脑,便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依据。
该线索对10厘米至10米之间的深度或距离知觉有效。
(2)幅合:双眼视轴辐合。
视轴是眼睛中央窝、节点与物体这3个眯的连线。
在看物体时,两眼的视轴向鼻侧辐合,交于该物体上。
两视轴的夹角叫辐合解。
眼球的转动是由眼球外部的肌肉组织协调收缩、舒张来实现的。
这样:✧远物体:视轴辐合角小,肌肉动作小✧近物体:视轴辐合角大,肌肉动作大于是肌肉的运觉信息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依据。
该线索对30米以内的深度知觉有效。
(3)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最重要依据。
仅凭上述两种线索还是不够的(穿针引线)。
✧当我们看平面物体时,两眼的网像可以重合。
✧而当我们看立体物体时,两眼所成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左眼看到物体的左半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半边多一点。
而且距离越近,这两个网像差异越大。
大脑把这种差异解释为深度或距离。
✧同样,在听觉定向中,我们可根据同一声音进入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音的方向。
(二)运动知觉1、对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减速度的知觉。
2、运动知觉的线索为:✧网像的移动,非关键线索;✧逼近物体,网像的扩大;✧头眼运动,解释✧前庭与触觉信息(三)时间知觉1、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
2、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对时间的确认:几月几号几时几分✧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预测:3、时间知觉的线索✧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个体节律周期✧计时工具4、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触>视✧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数量和性质:✓数量多、性质复杂——短估✓数量少、性质简单——长估✓回忆时正好相反☐事件越丰富——长估☐事件越简单——短估✧个体的兴趣和情绪✓感兴趣的东西——短估✓不感兴趣的东西——长估✓期待某物出现时——长估✓不愿某物出现时——短估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人类知觉加工、整合的对象有两大类:✧自然界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各种信息。
前述知觉的特点都是人知觉自然界各种现象时的特点。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处于人际关系之中、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人与人构成的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等。
2、相应地,我们把知觉分成两大类✧物知觉✧社会知觉3、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其知觉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知觉:对他人、自我的表情、仪表、人格、态度、动机的认知。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反感、疏远、亲近、关怀4、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知觉的主体同时又是知觉对象,因此社会知觉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社会知觉通过特殊的介质进行:如言行、表情、仪表、态度来认识、判断。
✧人在社会生活中,时常在掩饰自我,因此社会知觉有时不准确的。
(失去父亲的女孩)(2)社会知觉主体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依据外表和行为以点代面地概括和判断✧受个人经验的影响较大✧个体差异较大解释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不仅有感知觉的参与,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也参与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