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消极)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
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百家争鸣的影响:(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1)、孔子创立儒学政治:仁: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 克己复礼“正名”德: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哲学: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讨论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方法: “因材施教”学习: 实事求是”、“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温故而知新影响: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②后经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孔子思想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评价:①孔子“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②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和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社会同步的精神;但孔子的爱是有阶级差别的爱。
③孔子主张的“礼”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以后的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
(2)、孟子、荀子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孟子主张:政治核心:“仁政学说”,必须重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伦理人性本善说义利观“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仁政及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民主意识,他的主张只是利用地主阶级长久稳固的统治人民。
荀子主张:政治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伦理性恶论: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哲学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评价: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新儒学(1)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2)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标志: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4)董仲舒的新儒学①主要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主要内容:A、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同时主张限制君权实行仁政)B、春秋大一统思想C、提出了被后人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③“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儒学的新时代——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2)程朱理学:①、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②、主张: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达到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地位:A、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成为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阳明心学”兴起)(3)、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A、“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B、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②、王阳明A、用心学来更新理学。
B、“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A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B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C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同: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异:①世界观:外在”理”-内在”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4、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历史背景:①程朱理学占据主导,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②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竞相逐利③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商业阶层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2)代表人物:①、李贽A、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反传统反教条精神。
B、认为人皆有私,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C、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出男女平等思想。
D、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A、文:倡导经世致用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主张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1)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补充:疑难点突破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