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秦】(BC220-BC206年)强化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

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行政)、太尉(掌管军队处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其下设九卿,如丰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廷警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廷尉(司法)、治栗内史(全国财政税收)等。

地方:郡县制,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

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长,县下设乡、亭。

(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统治手段:扩大军队,指定法律,加强治安。

秦有中央常备军驻京师由皇帝直管,外加地方武装管理地方治安,由都尉管理。

《秦律》制定,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维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建设长城等。

【西汉】(BC206-25年)汉承秦制中央:承袭秦制,皇帝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三公九卿。

中期之后,改三公名称为司徒、司马、司空,其职责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

地方:郡县制;郡国并存制统治手段:军队、法律、编户制度—户籍制度。

中央常备军外加地方预备军,中央军是禁军有南北军组成,守卫京师。

地方军有郡都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军队,需有虎符才可发兵,皇帝对军事官员有任免权。

刘邦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去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兴、户、厩律三章,称“九章律”。

汉武帝时(强化中央集权):中央设1-建立中朝机构,扩大尚书台权利,削弱丞相权利。

中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消弱了相权,达到了权力的集中。

(有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有丞相为首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2-京师设司隶校尉。

章纠察京师百官(除三公)和三辅、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

3-地方加强控制故设刺史,除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13个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吏和郡国诸侯。

—“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4-察举制。

汉初,一是军功地主,二是郎官才有资格出任官职(任子、资选)。

汉武帝时,将举孝廉定为制度。

兴立太学,凡考试合格者授官,采取“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

5-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王国权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东汉】(25年-220年)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中央: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加强尚书台权利,削弱三公权利,司徒即丞相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不管监察,改管水利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高,徒有虚名。

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是受命办事,三公其他官员,得皇帝批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才可参政。

2-监察制度。

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利仅次于尚书令。

司隶校尉,东汉复制,兼领一洲,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事务,即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咎,唯不察三公”。

此举是皇帝抑制权臣和贵戚之用。

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十二州,设刺史,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收归刺史,东汉中后期,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且固定州刺史治所,可以处理地方事务,不通过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州郡县三级)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废除郡国都尉制,为防止地方官员发动武装叛乱,取消了管理地方军事的武官,废除都尉制度,此举虽减少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的隐患,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整体上削弱了国家军事力量。

东汉后期,外戚擅权,宦官专权。

【曹魏】(三国时期从220—约260年)[魏晋南北朝(220-581)]中央:设中书监、令,分尚书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雏形,中书省取代尚书省参与决策,使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地方:将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正是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成为地方行政官。

军事:为把军权集中于中央,设都督,中央官,统领中央军,曹丕时建立都督制,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选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中正官,记资定品,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还兼具考课官吏作用,往往中正官被士族大家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唯一首要条件,因此成为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铺平了道路。

【两晋】(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西晋时,诸侯王权利不断加强,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反而削弱了皇权的统治。

门阀制度在此时形成,这与西晋王朝在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有关。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东晋时,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超过了西晋。

“王与马,公天下”。

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导致了皇权同士族之间的矛盾加剧。

(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十六国后期,大多建立的是以“胡”为主的胡汉联合统治,政治基本没有什么突出变化和作为,残暴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财富,各政权争战不休。

【南朝】(420年-589年)宋、齐、梁、陈中央集权的强化、门阀制度的渐衰制度方面,把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等中央管制进一步发展,至梁武帝时,中枢权利机构已具备:尚书省“出纳王令,敷奏万机”,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

中书省“且权日重,起草诏书,接受机要大事”,长官监、令。

门下省,西晋设,南朝延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检举非法,实为分中书之权,有“宰相便坐”之称。

秘书省,掌管典籍图书。

集书省,南朝设,献纳得失,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得失,权极重。

以上为三省六部制度打下基础,对加强皇权有利。

中央集权加强的另一个表现是:寒人势力的兴起。

南朝时全以寒人掌管机要、处理政务。

中书省下设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

权利极大,以至于当时有“宁拒至尊,不可违舍人命。

舍人的另一要职即为典签。

主要监视方镇势力,州镇之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

故“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士族地主的上升,反映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废除督主宗户制,实行三长制)【隋朝】(581年-618年)隋朝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央社三公、三师及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

秘书省掌图书典籍,内侍省管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

正真的中枢机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内侍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起草颁发诏书,内史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拨正得失,长官纳言。

尚书省行政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长官尚书令,副官左右仆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负责政务。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民、礼、兵、刑、工部。

三省之外,设御史台,掌监察。

都水台掌水利,隋炀帝时设碣者台和司隶台掌巡查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御史台、碣者台和司隶台合称三台,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

地方:州县制。

隋文帝时采用杨尚希的建议,取消地方郡一级的建制,改变东汉末年三级制为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刺史直管民政,不管军权。

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冗官消除官僚机构的臃肿,改善吏治。

九品以上官都有吏部任免,州县佐吏必须用外人,且三年更换,防止本地豪强地主垄断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改革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从此选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道路。

《开皇律》对前代刑法做总结,在量刑上较为宽简,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朝】(618年-907年)唐前、后的转变(安史之乱、方镇割据)(唐前)中央:仍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职掌与随制同。

另设殿中省和秘书省。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

由于尚书令权过于重,太宗时不再受人,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此职加“同中书门下”才是宰相,还给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三省长官在门下省政事堂议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最高决策机构。

皇帝挑选一部分地位较低的官员充当宰相,进一步削弱三省权利,便于控制加强皇权。

大体说来,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有涂归、封驳之权。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

监察机构加强,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大夫为长官,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掌纠察百官,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

还设五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九寺等。

地方与隋朝相同,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为县长、县令,县下设乡、里。

唐初在边远地区设比较重要的都督和总管,监管军民。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又划分15道,并非行政单位,临时派按察使和巡察使进行监督和监察,加强对州县控制。

府兵制沿袭隋以来的府兵制度。

(军事制度的演变,在后面的专题会提出)学校和科举方面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为主。

“六学二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隶属于国子监,置博士、助教教授,弘文馆隶属于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于东宫。

中央官学大部分招官僚子弟、外国留学生,庶民子弟极少,以儒家经典和各科专门知识为学习内容。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不常举行),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

进士以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先有吏部主持,后礼部主持。

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唐后期,兵制代替府兵制)《唐律》直接是从《开皇律》演变而来,法律体系是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

在量刑和定罪上比前代有所减轻。

(唐后)中央:唐前期掌权时三省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

开元二十六年,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诏令起草任务,成立翰林学士院,督责一部分诏书起草。

宪宗时,开始对翰林院进行强化和改革,在诸学士上设翰林学士承旨,称院长,为翰林院首脑,凡皇帝注意之大诏令密谋策划,承旨“专受专对”。

枢密使参知机务与唐朝宦官势力发展密切。

玄宗常派宦官监军,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以宦官担任,统帅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

宪宗强化翰林院职权时,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各级。

枢密使任务是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

枢密使有权“贴黄”枢密使从职权来看无疑是内相,中军掌权,枢密使掌政,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基础保证。

唐后期中书省在皇城称外制,翰林院在城内称内制,朝廷的诏令等都有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院的草诏权固定下来,成为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

唐后期,三省宰相制,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更适合君主专制的需要。

“牛李党争”、“南衙北司之争”等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