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国学经典教案】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教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延伸: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篇二: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一、活动目的1.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1、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
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1、《朝花夕拾》(1课时)3、《千字文》(3课时)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第一课时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学习导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新课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1、创作时间 1926 年。
具体说,从 1926 年2月起,至 11 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 ②与“现代评论派” 的论战;③“三一八” 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 岁了。
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
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 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
作者曾说: “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文体特点:杂感4、小结: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 (钱理群)三、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 对“五猖会” 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四、探究思考《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 殊与“礼教” 有妨。
)文末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
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 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点评中说: “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 指什么?(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 当时,“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
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
从 1926 年3 月底到 5 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
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