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
践探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内容更加强调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实践能力。

基于此,本文章对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需和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对与生活相接近的事物更感兴趣,选用生活化教学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大限度地体现出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比较直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越到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积极性就越低,原因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他们学起来越吃力。

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把数学知识向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引领,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已知,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对数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不再拒之于千里之外。

(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新
挑战,除了要让小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定理外,也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挖掘数学课本中与生活相关
的素材,在具体教学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尝试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一)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就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自己探索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独自消化知识。

如果教师把所有的
知识和技巧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性,思维水平很难发展。

一些特殊
学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这种不追求学习知识发展的进步态度直接关系到特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

(二)教学生活化中例子不够明确
多数教师在教学生活化的设计实例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教师对问
题的设计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数学本质上的思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学生无法
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无法很好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加上数学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创设出来的数学教学情境无法很好地吸引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无法完全地掌握数学语言,限制了学生
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发展。

三、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融入生活元素
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可以生活元素的融入作为切入点。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
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教师要明确其教授的对
象并非是健康的学生,而是存在先天性语言障碍的学生,因而对于这类学生而言,
文字的教育尤为重要,影响并决定了其未来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

因此,在教学
方式上不能够用一般教学的方式对待这类学生。

基于此,教师则需结合生活实际
情况展开教学,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加
深其对于知识的记忆效果。

通过引入生活元素,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与学生通过互动活动、游戏等方式,将知识渗透其中,让
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逐渐领会知识的含义等等。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在学习数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制作包含生活
场景的视频。

猪住在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

有一天猪和她的弟弟在院子里踢毽子,不小心弟弟把毽子踢到树上,弟弟自己去拿,但够不着。

此后姐姐伸手也够不着。

兄妹去找爸爸妈妈帮忙,最后爸爸踮着脚尖,视频里有视频和声音,画面感很强,所以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认识,让他们在看视频的时候集中注意力。

之后老师
问:“视频中谁是最高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呢?”等问题,下一届学生会陷
入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增加,无意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知识
的学习中,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老师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生活化的景象,让学生
沉浸其中,自然地学习知识。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
特殊学校的数学教学对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
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不高,在思维方面缺少独立性和目的性,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流畅自如。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成人
化的、抽象的语言不适合用于特殊学校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
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借助生动、有趣、形象化的生活语言来教学,同时适当
调控语言的速度、节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引入生活绘本
在小学培智数学关于“分类”“星期”“数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绘本
《一只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作为导入读物。

该绘本主要讲了一只毛毛虫孵化出来
后一直觉得肚子好饿,在成长的过程中吃了很多食物,最后成功蜕变成一只漂亮
蝴蝶的过程。

在绘本的故事情节中出现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有关时间的
内容,也出现了吃了一个苹果、两个梨、三个李子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
可以将绘本中出现的水果、星期等数学元素转化为真实的生活物品,然后一边读
绘本故事,一边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操作练习。

(五)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数学教育中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可
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概念,从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数学教师可
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并根据活动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些事物
的变化,向学生解释相关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组织学生春游时,教师可以让学
生统计班级学生总数和乘坐车辆的座位总数,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加减运算
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认识到加减法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内容有了
更深刻的记忆。

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价值,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开展生活实践
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六)创设生活情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特教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正确设定教育目标,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将生活情况融入教育活动,提前收集有
关学生生活的视频、照片资料等生活素材。

对于特殊儿童,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
中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意志,
使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潜能开发相结合。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掘数学素材,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对这些素材进行重构,以实际生活情节的形式结合数
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梯形”这一部分时,可以先从生活案例开始,让你思考
生活中的梯形、扬声器形状、防洪堤、飞机机翼等问题。

之后,让学生根据脑子
里的这些表象画梯形,引导学生分析梯形的特征和计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来自生活的课。

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提出可以将生
活要素添加到数学课中。

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的理解、领悟和情感能力相对较差。

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的学习活动可能停滞不前,因此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
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晓玲.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
程,2020(16):75.
[2]郝冬梅.分析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J].情感读
本,2020(05):64.
[3]曾荣秀.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3.
[4]李永红.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J].家
长,2019(28):56+58.
[5]童爱梅.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J].考试周
刊,2019(67):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