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介绍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作品的保存和流传: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 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 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 《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 较好的注本。
《归园田居》、其二、其三 移居
P326
P329
和郭主薄
P330
田园诗的特点
首先,往往体现农村风光的恬淡、静谧,反映乡居生 活的闲适、自由; 其次,融情入景,借景物衬托诗人对故土的无比喜爱 之情; 其三,在写景中刻划心理,喜悦之情常溢于言表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 其四,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志趣(“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
四、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 《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 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 露了黑暗。 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 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 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 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 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 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 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 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访陶公旧宅并序》)
北宋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 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 皆莫及也。‛(《与苏辙书》) 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 人。‛(《论诗三十首》)
宋 刻 递 修 本 《 陶 渊 明 集 》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陶渊明: (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 世号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今九江西 南)人。
陶 渊 明 逸 致 图
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 阀制度森严。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 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 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 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 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 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 情味于平淡之中。 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 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 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其三,是诗歌语言本色与精工的统一。 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于 自然中见精工,于平淡中见华彩,体现了诗 人艺术上追求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审美趣 味。《诗品》谓其“文体省净,迨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虽“世叹其质直”, 但亦“风华清靡”,不能轻而视之为“田家 语”。
其二,歌咏劳动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杂诗》其八、《乞食》等 其三,归隐之趣,闲适情怀 《归园田居》其二、《移居》二首、《和郭主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饮酒》其五、其九 《读山海经》其一、《归去来兮辞》等。 其四,理想世界:《桃花源记并诗》
陶渊明作品讲读(一)
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 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归 庄 图 卷
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 早稻》、《怀古田舍》等。 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 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 别开生面。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 说下,出任彭泽令。 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 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 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 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江西九江陶渊明墓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 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 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 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 支柱。 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 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 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 出真率的态度。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读书愉情,嗜酒成性,处贫而乐,著文示志
《咏荆轲》简析
在陶渊明的诗中,大多数是描述田园的美景以及隐 逸之趣的作品,这首咏荆轲独树一帜,豪气干云, 历来为后世的名家所看重。荆轲刺秦王历来被作为 反抗暴政的经典历史事件,荆轲也以英雄人物的气 概而被千古传颂。作品以史实为根基,着重于渲染 当时的气氛:“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这一联 尤其突出,催人奋进,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 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 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 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结句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看似平淡,但表达 出诗人对这一事件以及荆轲的惋惜和慨叹。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 或 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 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 目‛式的诗篇。 朱熹《朱子语类》 :对陶诗也有不少中肯的 评价:“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 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 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 样言语来。” 鲁迅: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也还有“精卫衔微 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
五、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其一,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拓宽了诗 歌发展的道路。 其田园诗远承《诗经》农事诗传统,而有了许多 独创和发展,内容不局限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 的描写,而以抒怀为中心,着意写眼中景、心中 情,发抒感慨,阐释人生哲理。其田园诗还体现 了异常广泛的内容,描写农村风光,叙述劳动感 受,畅谈村居生活,展示归隐情怀,表现社会理 想等等,使田园诗一经产生,就获得了充实的艺 术生命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
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 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 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 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 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 朴茂生气。
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
田园诗的创立的另一贡献是,在文学史上第一 次实行了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 雅俗共赏诗歌样式的新尝试,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 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了 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在陶之前及同时,田园生 活通常为贵族文人不曾涉足或不屑涉足;在陶之后, 农村素材一经文人提炼则往往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 绝好诗材。以此而论,陶渊明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具 有诗歌革新的重大意义。陶诗在当时尽管被斥之为 “田家语”,但正是这叫人耳目一新的“田家语” 让人千载而下,玩味不已。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六、陶渊明的文、赋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 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 《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 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 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 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 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 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 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 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 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 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 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 型。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 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 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 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 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 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 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 有其峻洁。‛ 。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 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如《咏荆轲》、《拟古》等。
陶渊明作品讲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