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生态学复习题

湿地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1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水文: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运动、循环的状态与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4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

5能量转换率: 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

6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化过程。

7异发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8人工湿地: 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

9红树林(mangrove):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这类群落的主要种类是由红树科组成,故称红树林。

10盐生植物:生长环境盐浓度>70mmol/L的植物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的称为盐生植物。

11植物枯落物分解:通过淋溶、微生物降解、以及破解作用三个过程将植物残体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或无机物。

12 孔隙率:指土中的孔隙的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填充题: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

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

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

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 地域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

9.植物发生盐害的机理是:生理干旱、离子比例失调,抑制细胞呼吸,光合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有毒物质积累。

10.湿地生态功能:①维持食物链②重要的物种栖息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11.湿地的社会功能:①观光旅游功能。

②教育科研功能。

12.湿地经济功能:①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②提供水资源。

③提供矿物资源。

④能源与水运。

问答题:1 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自然: 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人工湿地。

2 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①湿地恢复。

②湿地创造③湿地改良④湿地转换。

⑤湿地弥补。

3 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①类型多;②面积大;③分布广;④区域差异显著生;⑤物多样性丰富。

4 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①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②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③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④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5 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①湿地中生物个体;②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③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④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⑤湿地的评价与管理。

6 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非生物要素:1-水;2-土壤;3-气候。

生物要素: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湿地植物;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7. 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①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②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③造纸和某些纺织品的重要原料;④水蔬菜,食用品,补品,药材;⑤供观赏或水族箱造景;⑥水质净化的材料。

如“三水”: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⑦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在水生生态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8. 湿地生态水文功能主要包括哪些?①提供储水空间,调蓄洪水; ②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③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④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⑤提供珍禽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9.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热点?(1)从定性研究转向模拟模型为工具的定量研究;(2)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孤立研究转向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3)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转向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湿地植物影响的研究。

10. 生态演替有哪些基本类型?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自发演替异发演替按照基质的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划分为: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11. 水生演替系列的有哪些不同阶段?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②沉水植物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④直立水生植物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

演替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循序发生的。

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容易观察到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的分布。

12. 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2)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 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 人类的活动。

13.人工湿地由哪些部分构成?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14.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设计和优缺点上有哪些不同?表流湿地: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

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流。

它的建造费用较低潜流湿地:设计废水流过基质,且水位保持在基质表面之下。

潜流系统适于寒冷的气候,可防止在零下气温时结冰。

潜流系统不像表流系统易产生臭味或蚊子,可处理较高负荷的废水。

但有机负荷太高,易堵塞。

通常在潜流系统前设置沉淀池,去除悬浮固体。

设计中常采用多个进口,尽可能均匀地分散悬浮固体,避免堵塞。

15.中国湿地面临的问题:a.湿地危机:“失地”;b.“开荒”红利下的尴尬保护;c.中央与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d.政府的重视不足;e.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

16.中国湿地的保护对策:①深入开展湿地基础与应用研究,制定区域保护计划。

②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③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④湿地基本保护区的增设和合理规划。

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17.红树林的生态适应:a、胎生,使幼苗适应过浓的海水盐分;b、支柱根;c、呼吸跟;d、红树林均为盐生植物。

适应现象:肉质叶片和低渗透势,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18.湿地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特征:①水陆过渡性空间分布上生态性质上。

②系统脆弱性: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源的稳定性。

③功能多样性:自然功能社会功能。

④结构复杂性: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有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生活型多种多样。

19.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层次做出适应:①水生植物根对水环境的适应——须根生于泥中或悬垂于水层中,固定、平衡植物体和吸收养分。

水生植物的根系的固着、支持和吸收功能已不如陆生植物重要。

根系退化,某些漂浮植物甚至缺少根系,只有部分挺水植物尚保存着较为发达的根系。

②水生植物茎对水环境的适应——茎幼嫩而纤细,分支少,表皮一般不具有角质层。

③水生植物叶对水环境的适应——挺水叶、浮水叶、沉水叶。

④水生植物生长与繁殖对水环境的适应——无性繁殖成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繁殖方法,有性繁殖多借助水来授粉,为水媒花。

20.植物的盐适应及抗盐机理:植物的抗盐机制分为避盐和耐盐。

避盐机理:(1)拒盐:一些植物的根对某些盐不吸收;(2)泌盐:将吸收的盐分泌排泄到茎叶的表面,伴随着吐水现象;(3)稀盐:通过加快吸水或加快生长速率来稀释细胞内盐分浓度。

耐盐机理:a 渗透调节;b 营养元素平衡;c 改变代谢类型;d 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e 增强活性氧清除能力。

21.湿地恢复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自我维持,利用自然能量维持系统运行。

②将湿地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③确定适合的恢复目标。

④确定参照系统。

⑤湿地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22. 人工湿地类型:(一)、按水流方式:①表面流工程湿地、②潜流工程湿地:水平流、垂直流工程湿地。

(二)、按植物类型:①浮水大型植物系统、②挺水大型植物系统、③沉水大型植物系统。

(三)、按废水类型分:①城镇废水人工处理湿地、②尾矿排出液人工处理湿地、③城市雨水和面源污染人工处理湿地、④垃圾流出液人工湿地、⑤农业废水处理湿地。

23. 人工湿地系统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单元和人工湿地单元组成。

物理作用:(1)过滤和沉淀(2)除 C N P 等颗粒和悬浮物。

化学作用:(1)吸附和絮凝(2)吸附可溶性有机物(3)吸附阴离子和阳离子(重金属)。

生物作用:(1)微生物:氧化---还原,吸收降解(2)植物:气体运输,植物吸收,根系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24.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步骤:①选址: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

②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来定,单一式综合式。

③确定水力负荷 a=Q/A。

④植物的选择: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抗寒能力,生长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来确定。

⑤计算表面积:As=Q/a。

⑥确定长宽比。

⑦结构设计:(1)进水系统的布置,(2)填料湿地床(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3)潜流式湿地床水位控制:进水端不能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有利于植物生长,床中水面浸没根系的深度均匀。

25.植物选择的条件:(1)当地植物,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2)较高的生产力,有较快的吸收能力;(3)根系发达;(4)容易获取,价格低;(5)多年生植物;(6)移植后易成活;(7)对高营养浓度污水有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