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一、难点知识剖析(一)、在运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时,要注意(x 1,y 1)是起点的坐标,(x 2,y 2)是终点的坐标,(x ,y)表示分点的坐标,在每个等式中涉及到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表示三个坐标和定比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便可求第四个量.(二)、如何确定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中的λ1、由坐标确定:分点坐标终点坐标起点坐标分点坐标--=--=--=y y y y x x x x 2121λ2、由12PP PP λ=确定:先求||||||21PP P P =λ(不能错误的表示为21PP PP =λ)再据P P 1与2PP的方向决定λ的符号. 例:设点P 1(),11y x ,),(222y x P ,点P 是直线 21P P 上任意一点,且满足 12PP PP λ=,求点P 的坐标.(三)、特殊情况的分析1、λ=0时,分点P 与起点P 1重合2、λ=1时,分点P 为线段P 1P 2的中点3、λ不可能等于-1(若λ=-1,则P 1、P 2重合,与P 1P 2为线段矛盾) ∴λ∈(-∞,-1)∪(-1,+∞)4、无论λ取何实数(当然λ≠-1)分点P 不可能与终点P 2重合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点A 分有向线段的比为2,求下列定比λ:(1)A 分的比;(2)B 分的比;(3)C 分的比.分析:本题直接用公式计算不太方便,若画出图表就一目了然.解答:因为A分的比为2,所以A在BC之间,且|BA|=2|AC|(如图所示)例2、已知P分所成的比为λ,O为平面上任意一点,.求证:线段定比分点向量公式证明:∵P分所成比为λ,例3、已知三点A(x1,y1),B(x2,y2),C(x3,y3),D点内分的比为,E在BC上,且使△BDE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求向量的坐标.(提示:三角形面积等于两边与其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分析:要求的坐标,就要求D点的坐标,也要求E点的坐标.由于E点在线段BC上,且已知B、C两点的坐标,因此我们只要能确定E分有向线段的比,应用定比分点公式就能求出E点的坐标,将E点坐标减去D点的坐标就可得到向量.解答:如图所示,∵D点内分的比为,设E分有向线段的比为λ,由题设条件可知: 例5.已知a 、b 不共线,b a +=OA ,b a -=2OB ,将符合下列条件的OC 向量写成b a n m +的形式:(1)点C 分AB 所成的比2=λ,求OC ;(2)点C 分BA 所成的比3-=λ,求OC .分析:借助定比分点的概念解题。
解:(1)由CB AC λ=,得()OC OB OA OC -=-λ,即 OB OA OC λλλ+++=111.故 ()()b a b a -++=+++=23231212211OB OA OC , 即 b a 3135-=OC . (2)由上可知()()b a b a +--+--=+++=3132311111OA OB OC λλλ 即 b a 2211++=OC . 小结:本题从表面上看不涉及分点的坐标问题,但利用定比分点的概念,导出了OB OA OC λλλ+++=111这个与定比λ有关的等式,这实际上是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向量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等式在解决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数学问题时很有用处。
例6、如图所示,已知直线l 过点)9,4(-P 和点)3,2(-Q ,l 与x 轴,y 轴交于M 点和N 点.求:点M 分PQ 所成的比λ,点N 的坐标.分析:设点)0,(0x M ,则可由MQ P M y y y y --=λ可求得λ的值.同样方法可求N 点分PQ 所成的比λ'再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得N y .解:设点)0,(0x M )9,4(-P ,)3,2(-Q ,∴点M 分PQ 所成的比303)9(0=---=λ 设N 点分PQ 所成的比为λ',同理可得2='λ121329-=+⨯+-=∴N y N ∴点坐标是)1,0(-小结:记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要注意起点坐标在前不乘以λ.本题也可以这样求点M 分PQ 所成的比λ,设)0,(0x M ,根据定比分点坐标分式得⎪⎪⎩⎪⎪⎨⎧++-=+-=.139,1240λλλλO x 解之⎪⎩⎪⎨⎧=-=.3,210λx 在求λ时也要注意讨论如已知点P 在直线MN 上,且PN MP 2=,求点P 分MN 所成的比λ.(1)当P 点在M 、N 之间时,2==PN MPλ;(2)当P 点在MN 延长线上时,2-=-=PN MP λ.例7、如图所示,已知矩形ABCD 中,)1,2(A ,)4,5(B ,)6,3(C ,E 点是CD 边的中点,连结BE 与矩形的对角线AC 交于F 点,求F 点坐标.分析:F 点在AC 上,若知道F 点分AC 所成的比,则可根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可求F 点坐标,由题意知ABF ∆∽CEF ∆且CE AB 2=,由此知CF AF 2=,即F 点分AC 所成的比2=λ.解: 四边形ABCD 是矩形,E 是CD 边的中点,ABF ∆∴∽CEF ∆,且CE AB 2=CF AF 2=∴即点F 分AC 所成的比2=λ设),(y x F .由)1,2(A ,)6,3(C ,根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3821322=+⨯+=x ,31321621=+⨯+=y F ∴点坐标是)313,38( 小结:同理点F 分BE 所成的比2=λ,由此可求得E 点坐标是)29,23(,再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D 点坐标是)3,0(.在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坐标,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是重要的思想和和工具.E 点和D 点坐标,也可根据AB EC 21=和AB DC =求得,当然F 点坐标也可根据FC AF 2=求得,即)6,3(2)1,2(y x y x --=--,所以 ⎩⎨⎧-=--=-).6(21),3(22y y x x 解之38=x ,313=y . 例8.若直线2--=ax y 与连接()1,2-P 、()2,3Q 两点的线段有交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分析:当直线与线段PQ 有交点时,这个交点分有向线段PQ 所成的比λ不小于0,从而得到关于a 的不等式,但应注意考虑端点的情况.解:当直线过P 点时,有122=-a ,∴23=a . 当直线过Q 点时,有223=--a ,∴34-=a . 当直线与线段PQ 的交点在P 、Q 之间时,设这个交点M 分PQ 的比为λ,它的坐标为()00,y x M ,则λλ++-=1320x ,λλ++=1210y . 而直线过M 点,则2132121-++-⋅-=++λλλλa , 整理,得4332+-=a a λ. 由0>λ,得04332>+-a a ,解得34-<a 或23>a . 故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34-≤a 或23≥a 。
小结: (1)定比λ的符号是求解本题的关键.应当注意,当点P 在线段21P P 上时,0≥λ;当点P 在线段21P P 或12P P 的延长线上时,0<λ. 切不可将之混为一谈.(2)恰当地利用定比λ的几何意义,可以解决某些看似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无关的数学问题.例9.已知ABC ∆的三顶点坐标分别为()1,1A ,()3,5B ,()5,4C ,直线AB l //,交AC 于D ,且直线l 平分ABC ∆的面积,求D 点坐标.分析:本题是平面几何知识与定点分点公式的综合应用题,解题时,应先确定D 分CA 的比,再利用公式求解.解:设直线交BC 于E ,依题意,2:1:=CAB CDE S S ∆∆,又因为DE//AB ,故CDE ∆∽CAB ∆,所以2:1:=CA CD ,12:+=AD CD . 即点D 分CA 的比为12+=λ.设D 的坐标为()y x ,,由定比分点公式有2238121124-=++++=x ,225121125-=++++=y . ∴ D 点的坐标为⎪⎪⎭⎫ ⎝⎛--225,2238. 小结:求解定比分点坐标的关键是求出定比λ的值. 求λ的值,除注意λ的符号外,还常常用到平面几何知识,如相似形的性质,比例线段等等.例10.已知()3,2A ,()5,1-B ,且AB AC 31=,AB AD 3=,求点C 、D 的坐标. 分析:借助线段的定比分点式求解.解:设()11,y x C ,()22,y x D . 由AB AC 31=,可得()CB AC AC +=31,即CB AC 21=,21=λ. 运用定比分点公式可知()⎪⎪⎪⎪⎩⎪⎪⎪⎪⎨⎧=+⨯+==+-⨯+=.3112115213,1211121211y x 仿上可求得 72-=x ,92=y综上可知,欲求C 、D 两点坐标为⎪⎭⎫ ⎝⎛311,1C ,()9,7-D . 小结:对于本题欲求C 点的坐标时,也可以由AB AC 31=,得到AC BA 3-=,从而由定比公点公有()()⎪⎪⎩⎪⎪⎨⎧=-+=--+-=,31353,3131211y x 得11=x ,3111=y . 同理,也可以由AD BA 31-=求得D 点坐标,这表明,我们在利用定点比分点公式时,既要注意使用公式的前提,同时也要注意灵活地使用公式。
例11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为),6,3(),0,4(),0,0(C B A ,边CA BC AB ,,的中点分别为F E D ,,,且ABC ∆的重心为G ,求:(1)CD BF AE ,,;(2)GC GB GA ,,;(3)CD BF AE ++;(4)GC GB GA ++.分析 解此题可首先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分别求得各边中点F E D ,,的坐标,再利用三角形重心G 的坐标公式求得G 的坐标,最后利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计算所求的向量.解 ∵),6,3(),0,4(),0,0(C B A ,且F E D ,,分别为CA BC AB ,,的中点,G 为ABC ∆的重心, ∴)3,23(),3,27(),0,2(F E D . 重心⎪⎭⎫ ⎝⎛++++3600,3340G ,即⎪⎭⎫ ⎝⎛2,37G . (1))3,27()03,027(=--=AE )3,25()03,423(-=--=BF )6,1()60,32(--=--=CD(2))2,37()20,370(--=--=GA )2,35()20,374(-=--=GB , )4,32()26,373(=--=GC (3))0,0()633,12527()6,1()3,25()3,27(=-+--=--+-+=++CD BF AE 0=++∴CD BF AE(4))0,0()422,323537()4,32()2,35()2,37(=+--++-=+-+--=++GC GB GA0=++∴GC GB GA小结:本题中的(3),(4)具有一般性,我们将在例5中作一般结论的推证,另外结论(3)与(4)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G 为ABC ∆的重心,AE 是ABC ∆的中线,故E G A ,,三点共线,而且AE AG 32=,即AE GA 32-=,同理CD GC BF GB 32,32-=-=. 故 0)(32=++-=++CD BF AE GC GB GA .例12.已知1,1a b <<,求证:11a 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