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及应用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及应用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及应用浙江省永康市古山中学(321307) 吴汝龙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 ,设a OP =1,b OP =2,若21PP P P λ=,则b a OP λλλ+++=111。

特别地,当1=λ时,即P 为线段21P P 的中点,则有b a OP 2121+=。

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可使有些问题的解决更简洁。

下面举几例说明。

一、求定比λ的值:例1:已知A (1,2),B (1,3-)及直线l :54-=x y ,直线AB 与l 相交于P 点,求P 点分AB 的比λ。

解:设),(y x P ,则由PB AP λ=,得)11,131()1,3(1)1,2(11),(λλλλλλλ+-++=-+++=y x , 又∵P 点在直线l 上, ∴51)31(411-++=+-λλλλ, ∴31=λ。

例2:如图所示,在ABC ∆中,D 为边BC 上的点,且DC k BD =,E 为AD 上的一点,且EA l DE =,延长BE 交AC 于F ,求F 分有向线段CA 所成的比λ。

解:∵FA CF λ=,∴BA BC BF λλλ+++=111, 又EA l DE =,∴BA l lBD l BE +++=111,而BC kkDC k BD +==1, ∴BA llBC k l k BE ++++=1)1)(1(,∵B 、E 、F 共线,∴设BF t BE =,而BA tBC t BF t λλλ+++=11 ∴BA tBC t BA l l BC k l k λλλ+++=++++111)1)(1(FEDCBA∴⎪⎪⎩⎪⎪⎨⎧+=+++=+llt k l k t11)1)(1(1λλλ,解得k k l )1(+=λ。

二、求直线上点的坐标例3:已知点)1,1(--A ,)5,2(B ,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BC AC 5-=,求C 点的坐标。

分析:先求出C 点分AB 的λ的值,再利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求出点C 的坐标。

解:∵BC AC 5-=,∴5==CBAC λ,利用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有)4,23()5,2(65)1,1(616561=+--=+=OB OA OC 。

∴C 点的坐标为)4,23(。

例4:已知)3,2(A ,)5,1(-B ,且AB AC 31=,AB AD 3=,求点C ,D 的坐标。

分析:由题设,运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可以求得点C ,D 的坐标。

解:设),(11y x C ,),(22y x D , ∵AB AC 31=,∴211==CB λ, ∴根据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有OB OA OC 211111λλλ+++=, ∴)311,1()5,1(31)3,2(32)5,1(21121)3,2(2111),(11=-⨯+⨯=-⨯++⨯+=y x同理由AB AD 3=得232-==DBλ,∴根据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有OB OA OC 211111λλλ+++=, ∴)9,7()5,1(3)3,2(2)5,1(23123)3,2(2311),(22-=-⨯+⨯-=-⨯+-+⨯-=y x∴点C 的坐标为)311,1(,D 点的坐标为)9,7(-。

三、证明三点共线例5:已知点),(c b a A +,),(a c b B +,),(b a c C +,求证:A 、B 、C 三点共线。

证明:设),(/y c C 在AB 上,/C 分AB 的比为λ,则),(1),(11111/a c b c b a OB OA OC +++++=+++=λλλλλλ)1,1(λλλλλ++++++=c c b a b a∴⎪⎪⎩⎪⎪⎨⎧++++=++=λλλλλ11c c b a y b a c ,解得⎪⎩⎪⎨⎧+=--=b a y b c c a λ∴),(/y c C 与),(b a c C +重合, 由题设知C 在AB 上, ∴A 、B 、C 三点共线。

四、求字母系数范围例6:已知点)3,3(A ,)5,1(-B ,一次函数1+=kx y 的图象与线段AB 有公共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解:设),(y x P 为一次函数图象与线段AB 的交点,把P 看作AB 的定比分点,其定比为λ,则有0≥λ,由定比分点公式有)153,13()5,1(1)3,3(11111λλλλλλλλλλ+++-=-+++=+++=OB OA OP , 而P 点在函数1+=kx y 图象上,∴113153++-⋅=++λλλλk , 解得423+-=k k λ,∴0423≥+-k k ,即32≥k 或4-<k , 而当P 点与B 重合时,4-=k 也适合。

∴4-≤k 或32≥k 。

例7:若直线2--=ax y 与连接)1,2(-P ,)2,3(Q 两点的线段有公共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当直线过P 点时,23=a ,直线过Q 点时,34-=a , 当直线与线段PQ 的交点在P 、Q 之间时,设这个交点),(y x M 分PQ 的比为λ, 由定比分点公式有)121,132()2,3(1)1,2(11111λλλλλλλλλλ++++-=++-+=+++=OQ OP OM , ∴M 点的坐标为)121,132(λλλλ++++-,又∵直线过点M ,∴2132121-++-⨯-=++λλλλa , ∴4332+-=a a λ,又∵点M 在线段PQ 上知0>λ, ∴04332>+-a a ,解得34-<a 或23>a , ∴34-≤a 或23≥a 。

五、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例8: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P 点在线段AB 上,且m PBAP=,Q 在线段AD 上,且n QD AQ =,BQ 与CP 相交于R ,求RCPR的值。

分析:取两基底,由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将有关向量用基底表示出来,再求解。

解:设a BA =,b BC =,RC PR λ=,∴λ=RCPR , 由题意有PB m AP =,QD n AQ =,则a m BA m PA m BP 11111+=+==, b nna b a n n a n BD n n BA n BQ ++=++++=+++=1)(111111,b a m BC BP BR λλλλλλ++++=+++=1)1)(1(1111, 又B 、R 、Q 三点共线,∴存在实数t 使BR t BQ =, ∴b nna b t a m t ++=++++11)1)(1(λλλ,RQ PDCB A∴1)1)(1(=++m t λ,且nnt +=+11λλ。

∴)1)(1(n m n ++=λ,即)1)(1(n m nRC PR ++=。

例9:设直角三角形AOB斜边的三等分点为D 、E 。

求证2222||32||||||AB DE OE OD =++。

分析:以O 为原点,OA 为x 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0,(a OA =,),0(b OB =,用a ,b 表示相关线段的长度,从而证明命题。

证明:以直角顶点O 为原点,直角边OA 、OB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点)0,(a A ,点),0(b B ,),(y x D 则D 分AB 的比为21=λ, ∴由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得)31,32(),0(21121)0,(2111111b a b a OB OA OD =+++=+++=λλλ∴点D 坐标为)31,32(b a同理点E 坐标为)32,31(b a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994||222b a OD +=,949||222b a OE +=, 99||222b a DE +=,∴)(323232||||||2222222b a b a DE OE OD +=+=++, 而222||AB b a =+,∴2222||32||||||AB DE OE OD =++。

例10:如图,已知ABC ∆,求证:ABC ∆的三条中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G ,且32===CF CG BE BG AD AG 。

分析:几何问题应用向量来解决,关键是将有关线段设为Y XE DBAOG FEDCBA向量,可以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为向量的始点,将OA 、OB 、OC 设出。

证明: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设a OA =,b OB =,c OC =,又设1G 为AD 上一点,且D G AG 112=,则OD OA OG 2122111+++=OD a OD OA 32313231+=+= ∵D 为BC 中点,∴)(21c b OD +=,∴)(31)(2132311c b a c b a OG ++=+⨯+=,同样,若设E G BG 222=,F G CG 332=,则可证得)(312c b a OG ++=,)(313c b a OG ++=∴321OG OG OG == ∴1G 、2G 、3G 三点重合。

设交点为G ,则有32===CF CG BE BG AD AG 。

O G FEDCB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