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专题命题人张春萍审核人王永霞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但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技巧:1、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
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1) 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 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3) 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 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例: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
(4分)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2、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四、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3.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向脊轩志》译文:向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6.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
意译的情况: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促织》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7.补充要点掌握并使用这些方法,不一定就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还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精神,联系大小语境进行考察,使句意与文意贴切。
四、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五、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五、实战训练:1、(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诚然,卿不朕欺。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2、曾子衣敝衣,鲁君使人往致邑,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反,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反,复反,又不受。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3)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当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3)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1、(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大意,“方”和“深罪”)(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
(大意,“微”和“几”)2、(1)(使者)回去之后,又再回来(送城邑),(曾子)还是不接受。
(2)我听说过,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畏惧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傲慢。
既使你赏赐给我,不对我傲慢,但我能不畏惧吗?(3)曾参的话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气节啊。
3、(1)船渡河到一半,小船破了,乘船的人都游水自救。
其中一人竭尽全力却不能达到平时游泳的水平。
(“济”、“寻常”各一分)(2)我腰里缠着一千钱,太重了,因此落后了。
(“腰”、“是以”各一分)(3)你愚蠢到了极点,你糊涂到了极点了,你人都将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