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3课时学案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三四段,故事的高潮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②范增数.目项王()③玉玦.()④瞋.目视项王()⑤目眦.尽裂()⑥沛公之参乘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
..项王()..攻秦()②范增数目
③因.击沛公于坐()④故.遣将守关者()
⑤而听细说
..()..()⑥坐须臾
⑦沛公起如.厕()⑧若.入前为寿
..()()⑨大礼不辞.小让()⑩臣死且.不避()
(11)杀人如不能举.( ) (12)窃.为大王不取也( )
(13)相去.……置.车骑( )( )
(14)督过
..之( ) (15)留谢.( ) (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3、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
不然.,籍何以至此( ) 因.留沛公与饮
( )
因.击沛公于坐( ) 若属
..皆且为所虏( )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通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通
5、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6、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③刑人如恐不胜()④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
⑤此亡秦之续耳()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
质疑探究
1、第四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2、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3、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两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结合人物语言认识。
我的疑问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将军战河北。
()孰与君少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客何为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得复见将军于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此亡秦之续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
“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3、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窃为大王不取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结合注解阅读课文五六七段,标注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标记疑难。
2、完成第四课时中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1、略
2、戮力:合力数:屡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因:趁机故:特意细说:小人的谗言须臾:一会儿如:往若:你;为寿:祝健康辞:讲究、计较且:连词,尚且举:尽窃;私下里去:距离;置:放弃,丢下督过:责备谢:辞谢意:料想披:掀开
3、然:代词,这样因:就因:趁机若属:你们这些人
4、卻,通“隙”,隔阂,嫌怨。
内通“纳”。
坐,通“座”,座位。
不,通“否”。
5、B 连词,表修饰,A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并列
6、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质疑探究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2、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
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3、说出告密之人,可见项羽胸无城府。
4、实力不如项羽,迫于形势。
这两段表现出刘邦勇敢果断、能言善辩、能屈能伸,细致周密的性格特点。
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
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而樊哙在紧张的气氛中登场,他说的话意思基本与刘邦一致,但策略有所改变。
刘邦以委屈来求全,樊哙则理直气壮责之以“义”,说亡秦教训,申怀王约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虽为指责又寓尊项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项羽听得耳顺心舒。
可以说刘邦主仆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项羽的戒备心理。
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
当堂检测
1、省略句,固定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客为何者?被动句以“为所”表被动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然,籍以何至此?
判断句此……耳
2、D,季父:父亲的幼弟,叔父。
3、C王:称王。
4、A 其他为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