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体采、成分、献血服务与行政)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体采、成分、献血服务与行政)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考试试题
(血供、体采、献服、成分及行政科室)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30 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自 2016 年 3 月 1 日施行。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 3 年修订 1 次。

2、《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
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 6 个部分。

3、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献血前血液检测的结果与献血者健
康检查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
断并签名。

4、对献血者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5、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 Hb),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应检
测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6、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50ml 硫酸铜溶液可用于检测25 人次
7、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14天。

8、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
穿刺部位。

9、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

10、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 10000 级、操作台局
部应达到 100 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1、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
可使用。

12、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
2个关键参数。

13、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
求。

14、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
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15、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标识。

16、一次只对一袋血液贴签。

17、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标签的底色
应为白色,字体建议采用实体黑色字体。

18、血液标本在采血现场的临时保存温度为2~8℃。

血液标本的运输温度
为2~10℃。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献血前血液检测强制规定的检测项目是
( A )
A、Hb
B、ALT
C、ABO血型
D、RH血型
2、核酸标本采集后应在(B)内离心。

A、2
B、4
C、6
D、8
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将 ALT限值由≤ 40U/L 调整为≤( D)U/L。

A、30
B、35
C、45
D、50
4、《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将 ALT由 2 遍检测调整为几遍检测?
( A )
A、1
B、2
C、3
D、4
5、《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包括几个附录( C )
A、7
6、物料
A 数量
7、制备
B、8
C、9
D、10
B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B质量C种类D体积
成分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
认。

(B)
A、特殊血液 B 、新品种的血液 C 、起始血液 D 、目视检差异常血液
8、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C)
A、离心力 B 、离心半径 C、加速和减速 D、血液成分的数量
9、血液成分离心结束后,血袋破漏的,应作(D)处理。

A、标识和隔离 B 、消毒和隔离 C 、标识和消毒 D 、消毒和报废
10、制备记录主要有:( A)
A、血液交接、制备,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备环境控制,医疗废物处理等
B、血液交接、制备,制备环境控制,医疗废物处理等
C、血液交接、制备,设备使用与维护,医疗废物处理等
D、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备环境控制,医疗废物处理等
11、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

(B)
A、22± 1℃
B、22±2℃ C 、24±2℃ D 、20±2℃
12、应当将新鲜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冻结,最好在 A 分钟内将血浆中心温度降至℃以下。

(A)
A、 60 -30
B、50 -30
C、 40 -30
D、60 -20
13、用于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起始血液为(C)
A 冰冻血浆
B 普通冰冻血浆
C 新鲜冰冻血浆
D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
14、红细胞在采集后天可辐照,辐照后可再储存14 天。

( C)
A、7
B、10
C、14
D、16
15、用于检测男性血比重的硫酸铜溶液比重应为( B )±0.0005
A、1.0521
B、1.0520
C、
D、1.0512
1.0510
16、储血设备发生(C)时,报警系统应以声/ 光方式发出报警
A、电源故障B、温度失控C、电源故障或温度失控
17、在使用硫酸铜溶液检测血红蛋白时,在距硫酸铜溶液上方( A )cm处垂直将 1 滴血液轻轻滴入,血滴应不含气泡
A、1
B、2
C、3
D、4
18、对于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而且在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中难
以控制的不影响安全性的指标,如果有 ( C ) 的抽检结果落在质量控制指标范
围内,可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

A、50 %
B、65% C 、75%D、85%
19、储血设备的质量检查包括温度的检查,血小板温箱的温度标准是( A )

A、20-24 ℃
B、16-20℃
C、24-28℃
20、应当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计算机判定程序。

如果需要人工
判定,应由谁复核。

( C)
A、实验室主任 B 、质量监督员C、双人D、质量主管
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可以在献血时同步留取。

也可以
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

(×)
2、待检测、制备等尚未被判定合格的血液和不合格的血液可以放在同一储
血冰箱内,只需要电脑信息隔离,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

(×)
3、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以供交叉配血、血型复查和血液标本保存使用。


袋应保留注满全血的导管至少35 ㎝。

( ×)
4、血站将遵照国家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检测合格
的血液将用于临床,不合格的血液将按照国家规定处置。

(√)
5、不真实填写信息者,因所捐献的血液引发受血者发生不良后果,血站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承担责任。

( ×)
6、制备环境应当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
7、在接收、离心、分离、热合及交付的各个环节,没有必要对每袋血液进行目视检查。

(×)
8、制备记录宜以手工记录为主,以电子记录为补充。

(×)
9、应当在采血后 2 天内(采血当日为第 1 天)完成白细胞过滤。

(×)
10、全血及成分血和关键物料的取样方法应当尽可能采用密闭系统进行取样,如果采用开放系统,应当严格无菌操作。

( √ )
四、简答题(共 2 题,每题 5 分)
1、简述献血后需要告知献血者的注意事项。

2、简述如何对全血采集时间进行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