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代特点鲜明明清文化》说课稿

《时代特点鲜明明清文化》说课稿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课标规定为一课时,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下面我从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二: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社会危机。

一方面,本时期的发展是以前历朝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相对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空前繁荣,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是当时中国赶超世界潮流,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有利契机。

但是,明清时期在对外政策上实行禁海和闭关锁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

这样在经济上压制了海外贸易,限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了思想也阻隔了对外交流,无法看到世界的发展变化,无法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这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从科技文化上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繁荣和强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又有助于理解即将学习的近代历史上遭受西
方列强的不断欺凌的原因,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

所以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衔接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继承和总结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了解秦长城和明长城,明清时期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列表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收集有关北京城和明长城的资料,体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色。

②通过列表比较《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以及特点,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科技文化上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繁荣和强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通过对《本草纲目》等书的编写过程,学习李时珍等人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

③通过对本课明清文化特点的学习,培养危机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明长城修建的艰难;明清科技巨著。

(2)难点: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二、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学法与教材处理
本节课我拟采用情景教学为基本模式,以教材为学材,以情景为主线,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其在情景再现中去感知和感悟历史,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发展观。

基于这种考虑,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设计以“穿越历史到明朝”的故事为主线,引领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发展中了解历史,在情景的变化中感悟历史,在理性的分析中升华历史认识,形成积极的历史情感,并指导今天的实践,实现历史教学“以古鉴今”的功能。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3.学法指导
(1)特征法:明清时期,我国的建筑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人类百花园中的瑰宝。

明朝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是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较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2)识图法:通过《明朝的北京城》示意图,掌握北京城的组成、布局和左右对称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特色。

通过《明长城》示意图,掌握直观长城的东西起止。

(3)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比较《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以及特点,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具体设计为情景引入、情景导学和情景反思三个环节。

1.情景引入
鉴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内容,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明清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晴川领你逛北京’,你会看到哪些科技成就?”这样,一方面点出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引出本课情景主线。

2.情景导学
本环节我针对教学内容将整个情景设计为三幕。

第一幕:“朱棣修建北京城”
创设一个情景,主要是解决北京城的布局和故宫的内容及特征。

情景(1)用多媒体展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北京城。

(2)用多媒体展示故宫俯瞰图和平面图。

问题:请你介绍一下从画面中看到的故宫。

(在这里教师要说明建筑体现皇权至上的思
想)。

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北京城和故宫特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识图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二幕:“我们到了御书房”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到了御书房,看到桌上放着几本新书。

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别介绍这几本书和它们的成书过程。

请学生用表格列举出来。

(应强调《天工开物》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列表比较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重点知识的记忆。

问题:我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学生回答。

通过配音,切入边关急报,清军进攻山海关,教师引导:皇帝应该怎么办?我们来看第三幕。

第三幕:“长城阻断清军路”
情景:出示长城图片,请同学介绍明长城修建的情景,并播放一段视频:嘉峪关的修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出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示意图,进行比较。

教师说明现在长城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进行情感教育。

3.情景反思
分三步进行处理。

第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本课所学到的内容有没有创新的东西。

第二步:对比唐宋元时期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加以分析:
明清时期,缺少了像古代四大发明那样的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仅仅出现了几本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
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地妄自尊大,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2)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禁海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3)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文化政策日益反动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重视文章写作,忽视科技发明创造,使科技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明代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大量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对科技研究毫无兴趣。

在文化政策方面,明清两代特别是
清朝实行残酷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泯灭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才智,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第三步:联系现实,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前面的分析,谈谈它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有何借鉴意义,这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实现学生情感升华,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依据板书科学性、直观性、系统性的原则,我设计的板书如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交城四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