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综合题(大题培优)含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综合题(大题培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

(2)t1℃时,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水_____g。

(3)t2℃时,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可以用图中_____点(填“a”“b”或“c”)表示。

(4)将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都是饱和溶液B 溶剂质量:甲<丙C 析出固体质量:甲>丙D 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答案】乙>甲=丙 25 不饱和 b ABD【解析】【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2)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丙物质20g,所以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25g水;(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50g,所以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用图中b点表示;(4)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温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降温后两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与降温前相等,由于没有明确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其中水的质量,错误;C、由于降温后甲有固体析出,而丙无固体析出,正确;D、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甲降温后是t1℃时的饱和溶液,而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丙,错误。

故选ABD。

2.下列A→D的实验装置进行合理组合,即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也可制取氧气。

(1)写出标注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在分液漏斗中添加的药品是_________(填化学式),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观察到_______时,再将注满水的集气瓶倒扣住导气管,收集氧气。

若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标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用A、D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填“b”或“c”)。

若在D中装半瓶氢氧化钠溶液,将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其中一会儿,肉眼观察不到什么可见现象。

实验小组将进行如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并验证产物碳酸钠。

实验一: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实验二: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加几滴稀盐酸,未观察到气泡的产生。

实验三:取反应后的D中溶液,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

(4)研究表明,实验一不能证明化学反应是否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判断实验二能否证明变化中无碳酸钠生成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实验三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溶剂形成溶液,而碳酸钠难溶于酒精溶剂。

(7)请你根据“资料”信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以上方案有人用75%的医用酒精来配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酒精灯H2O2气泡连续均匀放出B2KMnO4△ K2MnO4+ MnO2+O2↑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不能,反应后D中溶液氢氧化钠过量,会与稀盐酸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能观察到有不溶性物质生成75%的酒精溶液中含有水,碳酸钠会溶于水【解析】(1)由图可知,①是酒精灯;(2)A装置属固液在常温下反应的装置,故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从锥形瓶中加入,过氧化氢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属固固加热型,选B装置;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MnO4△K2MnO4+ MnO2+O2↑;(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先聚集在集气瓶的底部然后上升,故二氧化碳应从c端通入;(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呈碱性,故无色酚酞变红不能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5)若D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可能观察不到气泡;(6)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7)根据资料可将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若能观察到有不溶性物质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8)由于75%的酒精溶液中含有水,而碳酸钠会溶于水,故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Fe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的同时有气泡产生。

为了进一步探究有气泡产生原因,做了如下实验:①取8.5gFe粉放入一定量的CuSO4中,反应完成后,滤出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体质量为9.2g。

②将该9.2g固体与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消耗盐酸50.0g。

根据实验绘制如如图所示反应时间与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图。

根据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下列计算和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步骤②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2)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3)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步骤②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取的Fe的质量8.5g。

(4)由上面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Fe和CuSO4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原因_____。

【答案】2.8g 5.6g <因为少量的铁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硫酸铜溶液呈酸性,少量的铁与其反应【解析】【详解】(1)设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x,盐酸的质量为w22Fe+2HCl=FeCl+H56732x w0.10g56732==x w0.10g解之得:x=2.8g;w=3.65g;答: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2.8g;(2)设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y,Fe+CuSO=FeSO+Cu445664y9.2g-2.8g5664=y9.2g-2.8g解之得:y=5.6g;答: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5.6g;(3)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为:2.8g+5.6g=8.4g<8.5g;(4)在Fe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的同时有气泡产生,而且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8.5g,说明有少量Fe与CuSO4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氢气。

4.轻质碳酸钙,又称沉淀碳酸钙,即高纯度的碳酸钙,它密度小、白度高、摩擦系数小,是制造牙膏的原料之一,常用在高档或浅色制品上。

工业上通常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为原料,按下图所示工艺流程进行高纯度碳酸钙的制取与提纯: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⑴石灰石的用途非常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单项选择)。

①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②可用于制取生石灰③可用于制造玻璃④可用于治理酸性污水⑤可加入煤炭中做固硫剂⑥可用作高炉炼铁造渣剂A ①③⑤⑥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⑥D 以上全部都是⑵上述流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可用作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_。

⑶上述流程的步骤③中,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试剂采用沉淀法制备出高纯度的碳酸钙,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⑷制备高纯度碳酸钙要经历“石灰石(CaCO3)→生石灰→石灰水→CaCO3”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_____。

⑸小颖同学称取了25.0g某石灰石样品,按上图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探究。

她在步骤③中向石灰水里滴加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该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上述实验中,小颖最终制得轻质碳酸钙的质量?_____(结果精确到0.1g )【答案】C 生石灰 CO 2+Ca(OH)2=CaCO 3↓+H 2O 除去石灰石中的杂质 21.2g【解析】【分析】【详解】⑴ 用于制造玻璃的是碳酸钠,故选C ;⑵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上述流程所涉及的物质中,可用作干燥剂的物质是生石灰;⑶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碳酸钙,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Ca(OH)2=CaCO 3↓+H 2O 。

⑷工业上的石灰石含有其他杂质,制备高纯度碳酸钙要经历“石灰石(CaCO 3)→生石灰→石灰水→CaCO 3”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除去石灰石中的杂质。

(5)设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x2233Ca(OH)+Na CO =CaCO +2NaOH 106100212g 10.6%x 100106=x 212g 10.6%⨯⨯↓x=21.2g 。

5.央视《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某实验小组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 锡(Sn )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②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 D.硫酸亚铁(反思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探究拓展)该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3g合金样品,将60g稀硫酸分为6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3)表格中,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