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
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
(《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
(《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又如: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
(《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
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再如:此乃英雄也。
(《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
(《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
再如: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
(《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
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
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几种句式: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
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
+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
+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
(六)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
再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被”字,如: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
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
(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
所以可断定,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二)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三)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再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句。
所以在感叹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谓语后面,“之”则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再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
(《狱中杂记》)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
唯才是举。
(《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
(六)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
再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语,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译文:把整块石头作为底。
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再如:窥镜而自视。
(《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看看自己。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的定+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译文:于是带领几个能挑担的子孙。
再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八十万而各慑……(《赤壁之战》)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就自己害怕。
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用来修饰限制谓语。
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
但不是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状语后置。
因此我们要注意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把它移到谓语的前面去。
后置状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于”字和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表示“在……”,常后置。
如: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译文:在长勺打仗。
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的和尚开始在这里居住。
还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译文:在惊淘骇浪中恣意穿行。
2、“于”和人称代词或代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和……”“同……”时常后置。
如: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
3、“于”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出现“对……”或“向……”时,常后置如: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又如: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译文:让我带着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吧。
4、“于”和处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趋向,表示“从……”或“由……”的意义,常后置。
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译文:墨子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
5、在被动句中,“于”和施动者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为……”或“被……”的意思,也常后置。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至于人。
(《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着全污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而被人控制。
6、在形容词作谓语时,“于”常和比较对象结合成介词短语,表示“比……”,均后置。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文: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冷。
7、无“于”字的“于”字短语,作状语时也常后置,翻译时要加“于”,再移到谓语的前面。
有两种情况:(1)“于”字短语和“于+处所名词或方位短语”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指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常省略“于”,再后置。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打仗。
(2)“于”和名词或方位词组成介词短语,同在动宾短语后面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发生的时间、地点,常省略“于”而后置;如:放之山下(《黔之驴》)译文:(在)山下放牧它。
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1)介词“以”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表示“同……”,有时置于动宾短语后面。
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译文:怎么不用他的脚来试试鞋呢?(2)介词“以”和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表示“用……”,也有时后置。
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译文:采草药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时间限制呢?(3)介词“以”和事物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对象,表示“把……”时,常后置。
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译文:暗中会见张良,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他)。
再如:三顾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当代的大事拿来问我。
又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译文: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7、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大义B.激于义而死焉 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8、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