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迁汉代史学

司马迁汉代史学

司马迁汉代史学
汉代经文的大同路线,三代历史经验的辩证综合,形成关于中国制度
孔子理想在新时代的重构,好的政府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革命+井田+封禅+擗踊(天子临雍讲学)+灵堂(天子来咨询三老)……(6项)
国子监和孔庙配合——中国制度的形式,董仲舒“小康”的实现,而不是“大同”,失去了民主议政的含义
对汉代思想的发明,古人在小康之时中,不能自觉大同的理想。

司马迁的史学——史官设计,但汉代前没出现独立的史学,以前是放在目录学,编目分类规到系统中去,对社会、政治、人事的理解来分类,一般按六义(六经)。

司马迁的史记算在春秋这类理解,六经皆史,史也是经,春秋经的地位。

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精神上是继承孔子作春秋,形式上是对六艺的整理,熔铸六经成就了纪传体的体裁。

Eg本纪——编年体(春秋一体的特点);
列传——第一篇伯夷叔齐(隐士)show讲我的列传精神,看待历史人物中寄托理想,历史对人的看法不是说功业大小,而是寄托的人格精神,只要有精神就可以成为人物,应该表彰历史中被湮没的精神,多元化的。

坚持自己选择和认定的价值观的态度,可能不会富贵显达,但对于历史是会有贡献的。

世家
表——把复杂的人物、时间、大事……做成表来说清楚,年表…体裁的创制
书——历代创制的整理编排(描述制度变化能看到历史变化的重大环节)
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通”的概念很重要,中国人讲历史一定要贯通的讲。

中国史学的追求。

和周易历史观有关。

“往来不穷谓之通”,遇到困境挑战时(穷),通过变化(变),来继续发展下去(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通,服务于自己历史的存在。

历史意志,自己在变在成长。

这也是中国文明连绵千年不断的原因,变化的主体还在,源自中国对历史的经典化,把未来历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损益:制度损益的精神,承弊易变,道德敏感支撑,有清明的状态,并不是价值好制度就好,制度永远是价值的有限承载形式,要不断调整,改变,制度的有限化。

历史和天道一样是自然地扭转,周而复始。

(承弊易变,使人不倦,得天道)
要成为人物,要坚持成为我们自己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真正的富贵显达。

——看的历史长河中自己的位置,历史感是生命感的依托。

断灭的世界,历史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列传中要书写的人物。

史学:无论是孔子作春秋,还是司马迁写史记,都是私家著述。

(虽然都是国家史官,但属私家行为)
司马迁的史记是后世楷模
勾勒事情发生的原始本末,传记是人参与的,结合纪传和史料,需要自己通过人物来勾勒。

纪事本末体——讲故事
编年体——
哲学——面对不变的真理(知识最高),本质主义的倾向
史学——看流变
古文学的兴起(古文经和经文经不同,但都寄托改制的理想)
禅学——佛教的影响
圣人经典
“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

”(刘向)
王莽变法
魏晋玄学及其时代
玄学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性格:
1.统一与分裂;
2.皇帝专权与贵族政治;
3.南北与胡汉;
4.个人与门第
Explain魏晋是乱世,分裂的局面,南北和胡汉,影响后世中国结构
喻射
六朝贵族,名望(儒家教养的文化)、官僚教养和家族合一后成为“门第”,但和西方日本的血源贵族不同,称呼为士族更恰当。

(官位持续的动力)
士族与门第的兴起:新门第产生——军功贵族;家族教养名望,子弟在庇荫下也有。

名第来自士族,教养起源血缘,士族的意义。

形成:家风、家学(门第成为了学术世家、书香门第)
Eg荆州刘表
突破汉族为中心的中国观,开放共享豁达的态势来诠释中国观,不要自我限制
二、“个人”的觉醒与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想
1.纯文学观念的诞生及其条件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古代文章都是言公(公共性事务表达),不存在为私人写作,也没有著作权。

纯文学——是私人表达自己个人所感,私人生活。

意味着作品和作者概念的出现。

乱世不保,名节不遵守,人们于是对名和实有了看法,出现对虚名(对公共性标准的虚与委蛇)的妥协。

也有人不想,而是表达个人私自的道德价值,不认同虚名eg屈原
文学性的来源——屈原的《离骚》,书写个人感慨,不是个人不遇,而是他的价值道德私人情感不遇,不被时代认同;庄子
私人文学表达个人关怀。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文以载道。

圣人写文章是典范,作为作者写文章,来传道!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张力
《世说新语》:陈太丘的儿子陈季方,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
对人内在德行的认识
2.人生内在价值的发展与道家思想
3.名理之学与清议:人物评鉴与对人的内在品德的发展
中庸即平淡,人如果有天才,只能反映自己,不能反映大家。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名理之学——发现个人,道家思想的回潮,背后依托了庄子。

名家的方法论:即言意之辨,成为玄学的先导。

(北大哲学系的泰斗——汤用彤)
形而上学,西方的哲学概念。

意,是背后更高的东西,不是宇宙的元素,而是宇宙存在的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