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依倨课本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我对第二单元第1、2节的知识点与老师们交流一下,供老师们参考,这一节主要有8个教学重点,分3课时讲解:1、水的三态变化及实质。
2、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水的天然循环路线图及水分子在水的天然循环中如何表现,用分子的观点去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的能量变化等。
4、过滤操作的仪器、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进一步熟悉化学基本操作。
5、黄泥水的净化。
6、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区别、判断。
7、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8、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及各环节的作用。
下面就几个重点、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水的三态变化1、用好课本30和31页的图,让学生小组讨论获得结论,强调分子的大小是不变的,分子的间隔是可变的,引导学生理解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下分子的排列及运动状态。
并要求学生说出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状态的关系,并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三态变化能进行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说明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变化的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的间隔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是物理变化。
2、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
因此我们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呢?在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建议用实验或视像,如品红扩散的视像或其它【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一个洒精分子如果放大到排球大小,相当于将一个网球放大到地球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这一事实。
二、分子的性质及应用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书上的图例和【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如品红扩散、洒精和水混合、氨分子扩散、不同温度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等视频资源,加深学生对分子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三个性质。
2、要从生活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及应用,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春暖花开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香味;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样;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是否等于200ml等等。
3、特别强调分子的三个性质是分子的性质,而大豆与100ml小米混合在一起,体积也是小于200ml就不能用分子间有间隔的理论解释,能用分子知识及水的三态变化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三、水的天然循环1、建议准备三瓶水:矿泉水,自来水,黄泥水,可让学生尝一尝矿泉水和自来水,体会两种水的区别(结论:自来水不好喝),而后再向学生提出如何将江河水净化成饮用水,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过滤操作和黄泥水的净化,同时增强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2、下雨了,这些水从哪里来的?引出水的天然循环,通过学生讨论课本33页活动天地2-2观察分析水的天然循环路线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水分子在水的天然循环中如何表现:从宏观上看,是水的三态变化,从微观和能量观看,水循环是水分子运动,是水分子能量的变化。
这一过程中,没有其它物质的分子,是物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始终在变化:34页多识一点:建议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楼兰遗址和淡水危机两组视频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观察34页水的分布图,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四、过滤操作、黄泥水的净化1、对过滤的仪器、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要讲清楚,上课一定要做过滤操作的实验。
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玻璃棒的作用,过滤操作后,如果滤液仍然混浊,主要的原因有哪些等等要讲清楚。
当然,方法是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2、35页做好净化黄泥水的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沉淀、过滤、灭菌消毒、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35页的实验现象和原因要分析清楚。
3、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水中含有哪些杂质,每一步的操作各有什么作用?是除去了哪种杂质,现象是什么。
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4、建议老师可鼓励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自制一简单的净水器。
五、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和混合物是本节课的难点: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上区分两个概念。
(1)必须强调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和物质的多少,物质的状态没有关系:如水是纯净物,冰和水蒸气也是纯净物。
如空气是混合物。
液态的空气也是混合物(2)性质上要强调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成分,纯净物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如黄泥水中物质的成份难以确定。
(3)纯净物和混合物只说定义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教学中要必须举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分析讨论:如可对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组:①氧气②空气③氢氧化钠溶液④二氧化碳二组:①镁条②硫酸铜溶液③一氧化碳④黄泥水三组:①金刚石②液态氧气③食盐水④氢氧化钠为使学生能进一步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可对以前学习过的物质进行分类,但要求不宜过高,否则学生会对学习化学产生恐惧,2、建议:课本中一单元中出现的物质如:锌,镁条,氢气,氧气,金刚石,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硫酸,空气,黄泥水、氧化铜等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类。
难度可自行确定。
特别是对水的不同描述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六、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及各环节的作用。
1、观看自来水生产过程,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复习水净化的主要环节及各自的作用。
如加入明矾,通入氯气的作用等,强调通入氯气过程是化学变化,知道哪个环节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
2、认识软水和硬水,观看【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
初步了解课本37页多识一点中给出的四种水的有关内容,学会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七、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要紧扣定义,并通过练习或作业使学生真正明确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方法还是要通过练习。
2、利用好课本36页水的蒸馏的装置图示,对装置中仪器的使用及蒸馏水的知识讲解清楚。
必要时可观看【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水的蒸馏的视频,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这一节主要有6个教学重点,分2课时讲解:1、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氢气的燃烧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生成物的检验。
3、分解反应、化合反应4、电解水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及模型表示,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5、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6、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电解水、氢气燃烧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1、重点做好电解水的实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掌握两级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检验两级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学会这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
要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2、氢气的燃烧:(1)建议课前先制取好氢气,上课时直接做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在课上制取氢气,则时间不允许。
如果没条件做则一定要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2)重点做好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生成物的检验方法要给学生讲明白。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烧杯发热,以及烧杯壁有水雾,总结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生成物。
做燃烧实验时如果用玻璃仪器,可能火焰发黄,看不到淡蓝色的火焰,建议用针头。
(3)最好将课堂实验和视频结合起来教学。
3、实验结论:这两个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实验结论的分析。
教学上没有别的方法。
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理解。
(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3)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5)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1、分解反应:明确定义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个概念的有关知识,教学中给学生说明分解反应的特征:只有一种反应物,必须是化学反应。
并把课本27页碳铵哪去了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碳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总结分解反应的实质。
2、化合反应:明确定义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个概念的有关知识,教学中给学生说明化合反应的特征:只有一种生成物,必须是化学反应。
并把课本5页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镁+氧气点燃氧化镁总结化合反应的实质。
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定义特征只有一种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通式 A → B + C + …… A + B + ……→C实例H2O2 → H2O +O2D、硫+氧气 → 二氧化镁三、模型图表示1、先要画出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模型图,2、课本40页和42页的模型图建议加上分子分成原子的内容。
进而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定给学生说明分子先分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在这里一定要给学生播放【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分子分裂成原子而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3、建议和课本105页质量守恒的几个图片结合起来教学,提出质量守恒的思想。
4、建议让学生画两个反应的模型图,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四、分子、原子的理解1、分子和原子的内容在这里不要引的太深,让学生只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都具有分子具有的三个性质,要让学生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大体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明确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合理使用组成、构成等化学语言,这里建议不可引申的太多,到学习完第三节后再将分子、原子做一个小结。
4、这一节难点在于对上面内容的理解,教学必须中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并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反复讲解。
五、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是物质的本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有的特性。
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等3、建议教学中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加以延伸,并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对比讲解,并要举一个水的例子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