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

ICS73.040
D09
团体标准
T/SXDZ010—2020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Rules for working out the after mining and mining area geological report of coal
mine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年3月20日)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规定 (1)
4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1)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说明书编写提纲 (2)
前 言
煤矿地质工作是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的地质工作,是煤田勘查工作的继续,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

近年来,山西省各大煤炭集团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煤炭地质工作体系,并且依据国家相关规程规范,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煤矿地质工作的管理文件及企业标准。

同时一些国内及省内的知名技术服务单位为了完成山西煤矿的技术服务业务与相关煤炭企业协同完成了一些技术管理成果。

为了更好地帮助省内煤炭地质技术力量较薄弱的单位提升煤矿地质工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煤矿地质工作更有效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组织相关企业及专家依据山西省各大煤炭集团及相关企业有关煤矿地质工作的一些管理文件、企业标准、经验总结,按照国家团体标准的编制要求,将一些针对性强、经过多数煤矿技术人员验证有可操作性、煤矿地质工作普遍适用、工作方法可重复的一些管理文件、企业标准、经验总结,汇总编辑成为协会团体标准,便于推荐给相关单位参考使用。

本标准附录A《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是标准的规范性附录,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本标准由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木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制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的基本规定、编写基本要求,适用于相关编制单位在编写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时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监总局令第87号)
《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
《煤矿防治水细则》(煤安监调查〔2018〕14号)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安监总煤装〔2017〕66号)
《山西省煤矿老空水害防治工作规定》(晋政办发〔2017〕36号)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煤安监技装〔2019〕28号)
《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办法》(煤安监技装〔2018〕9号)
DZ/T0215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MT/T1091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MT/T1163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标准
GB/T5751中国煤炭分类
GB/T152241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
GB/T152242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
GB/T152242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
GB/T16417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
AQ1045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
GB/T20104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
GB5021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基本规定
3.1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应在30日内提出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3.2采区开采结束后6个月内,应提出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核。

4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4.1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是根据回采工作面采掘过程中揭露和探测获得的地质资料、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补充勘探地质成果,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系统详尽的阶段地质工作总结。

4.2采区地质总结报告以采区地质资料为基础编制,采区地质资料来自:
a)日常生产揭露地层的观测、编录与综合研究;
b)补充调查与勘探或探测获得的资料;
c)采区地质说明书、各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各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等。

4.3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可按照本标准附录A提纲进行编写。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A.1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是根据回采工作面采掘过程中揭露和探测获得的地质资料、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补充勘探地质成果,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系统详尽的阶段地质工作总结。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包括地质认识、地质工作手段方法和经验体会等。

地质认识应详细阐述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曲、陷落柱、岩浆侵入体等特征)、煤层、瓦斯、水文和顶底板等地质特征与赋存规律,阐述各地质因素对安全采掘活动的影响。

总结查明各地质因素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各种方法适用性,总结预测预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分析工作面实际回采率,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进行采区探采对比,提出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等。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文字部分用表格化说明,格式见表B.1。

A.2采区地质总结报告
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是对采区地质条件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地质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采区地质构造、煤层、瓦斯地质、水文地质、顶底板等实际情况分析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地质条件预测预报效果的分析,包括:预测正确的经验总结和验证失误的原因分析;补充勘探或探测手段应用的实际效果分析;瓦斯、水害和顶底板等事故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采区煤炭储量利用情况、采区实际煤炭回采率与损失量;采区采后的实际地质平面图、剖面图、有关地质实测图纸和统计资料;存在问题与建议等。

表B.1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概况
工作面编号煤层编号
水平
采区地面标高
(m)
工作面标高
(m)
盖山厚度(m)走向长
(m)
倾向长(m)面积(m2)采煤队组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开采日期停采日期
回采对地表及地物
影响情况
回采对相邻巷道影
响情况
煤层赋存情况
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
煤(矿)层
总厚(m)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
概述
煤质情况
项目
M
ad
(%)
A
d
(%)
V
daf
(%)
Q
gr,ad
(MJ/kg)
FC
S
t,d
(%)
Y
(mm)
煤种开采前
开采后
构造情况断

编号性质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落差(m)延伸长度
(m)
对回采影响
程度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编号位置长轴(m)短轴(m)面积(m2)工作面
内面积
对回采影响
程度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名称轴部位置轴向(°)两翼倾角(°)
回采前情况
回采后情况
水文地质情况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
资源储量情况
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走向长(m)实采走向长(m)
倾斜长(m)实采倾斜长(m)
面积(m2)实采面积(m2)
预计小窑破坏
面积(m2)
实际小窑破坏面
积(m2)
煤厚(m)实际动用煤厚
(m)
采高(m)
容重(t/m3)实采容重(t/m3)
小窑破坏储量
(t)
采区合理损失(t)
边角煤
111b(t)实际动用量(t)
111(t)实际采出量(t)



落煤损失(t)
厚度损失(t)
小计(t)
回采率(%)实际回采率(%)
储量对比
采探对比
影响回采的其他地质情况
项目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瓦斯
煤尘
煤层
地温
地压其他致灾
地质附图图名比例尺
XXX工作面采后地质平面图1: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