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敏感 最低抑菌浓度为0.06~5mg/L
口服对艰难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具极好的疗效
成人剂量每日2g,分次口服,疗程7~10日
临床常见厌氧菌感染及药物治疗(一)
口腔
消化球菌、消化链 球菌、梭杆菌属、 韦荣球菌属、口腔 拟杆菌及真杆菌属
呼吸
消化链球菌、产 黑色素普雷沃菌、 梭杆菌属、梭菌 属和脆弱拟杆菌
腹腔
脆弱拟杆菌、产 气荚膜梭菌和厌 氧球菌,常与兼 性菌混合
妇产
厌氧链球菌、 拟杆菌、梭杆 菌和梭菌 首选青霉素, 次选克林霉素 或甲硝唑,可 与氨基糖苷类 联用。也可选 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 酰胺酶抑制剂
首选青霉素, 次选红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或 克林霉素
首选克林霉素, 次选氯霉素或甲 硝唑,均宜与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 联合

膈以上的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膈以下对致病菌脆弱拟杆菌为常见
甲 硝 唑
氯 霉 素
碳 青 霉 烯
氨氨 苄西 林舒 巴坦
克 林 霉 素
头 孢 西 丁
左 氧 氟 沙 星
莫 西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放线菌 脆弱拟杆菌 艰难梭菌 梭菌属(非艰难梭菌) 坏死梭杆菌 消化链球菌
文献报道:哌拉西林/ 舒巴坦对产酶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均高于 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 舒巴坦;哌拉西林与舒巴坦的不同配比对其抗菌活性影响不大;
有芽胞/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对比
项目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感染类型 致病因素 感染中比例
机体条件 科室分布 治疗 预防
外源性感染为主 外毒素为主,毒性强 10%
与健康关系不大 多见于外伤感染,食物中 毒 以抗毒素治疗为主 多数可用抗毒素紧急预防
内源性感染为主 内毒素侵袭,毒性弱 90%
与机体抵抗力降低相关 各科:引起各部位炎症, 脓肿,败血症 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 增强机体抵抗力
•静脉给药:成人起始剂量为0.5~1g,然后每12小时静滴0.5g,连用3~6天。

碳青霉烯类

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均 具有抗菌作用。对拟杆菌属、梭菌属及梭状杆菌属等均 有良好抑制作用,脆弱拟杆菌对其中度敏感。

特别适用于多种病原体所致和需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 染,以及在病原菌未确定前的早期治疗。
首选甲硝唑或克 林霉素,次选氯 霉素,均宜与庆 大霉素等氨基糖 苷类联合
临床常见厌氧菌感染及药物治疗(二)
皮肤软 组织
产气荚膜梭菌、 厌氧球菌 首选青霉素, 次选克林霉 素
中枢
消化链球菌、 梭杆菌、脆 弱拟杆菌 首选氯霉素 加青霉素或 甲硝唑加青 霉素类
骨与关节
拟杆菌为主
艰难梭菌 所致假膜 性肠炎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气相色谱分析 免疫学检测及其他 DNA探针 PCR检测
肺脓肿--厌氧菌感染

临床表现:

病程慢,早期缺乏厌氧菌感染特征 后期有脓肿形成和多发性肺坏死,常有高热、腐臭脓痰、 大量腐肉组织的脱落随痰咳出 体重下降、贫血等消耗性改变 多见于下坠肺叶段 从临床数据来看,86% 的肺脓肿是由于感染厌氧菌引起 的,其中48% 的肺脓肿只是感染了厌氧菌,38% 的患者 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常见的厌氧菌为梭形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 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1.2~1.8g/d,分2~3次静脉滴注

氯霉素

除少数产气荚膜梭菌外,对拟杆菌和大多数其他厌氧菌 均有良好抗菌活性 易透入各种体液、组织中,包括脑脊液 对大肠埃希等肠杆菌科细菌、链球菌也有一定活性 临床上用于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也可用于呼吸道和腹腔内的厌氧感染和混合感染

常用剂量为每日2g,分次静滴,疗程视病情而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消化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梭杆菌、放线菌等对青霉素 和头孢菌素较敏感,而脆弱拟杆菌则耐药 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合制剂、头孢西丁等对 脆弱拟杆菌活性较强

大环内酯类

厌氧球菌敏感 仅用于口咽部感染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由于抽搐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用于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药物吸收后分布广泛,能透过胎盘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MIC90 (mg/L)
产黑素普雷澳菌 脆弱拟杆菌 G+厌氧球菌 产气芽孢梭菌 艰难梭菌 0.1 2 0.5 4 4
美罗培南
厄他培南
与亚胺培南相仿或 对厌氧G-杆菌抗菌 稍强 活较亚胺培南差 对艰难梭菌等梭菌 属细菌抗菌活性略 强于亚胺培南
2002年. 中国抗生素杂志. 哌拉西林/舒巴坦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硝基咪唑类药

作用机制:药物的硝基被厌氧菌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 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菌死亡。耐药菌 往往缺乏硝基还原酶因而对本品耐药。
药动学特点 抗菌作用
≤8mg/L时,能抑制95%的脆弱 拟杆菌和几乎全部产黑色素普 雷沃菌; ≤2mg/L时,对梭状芽胞杆菌有 抑制作用; ≤1mg/L时可抑制梭状杆菌 放线菌属、乳酸杆菌、丙酸杆 菌对甲硝唑大多耐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

治疗

破坏厌氧环境

引流、清除、减压、手术 浅表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
高压氧
不推荐做常规药敏试验 只有以下情况才做:



抗菌治疗

确定新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监测不同地区厌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 特殊感染如厌氧菌脑脓肿、心内膜炎、骨关节感染、难治性复发 性菌血症等作为治疗药物选择的指导
抗菌谱
对脆弱拟杆菌及梭杆菌属作 用强于甲硝唑。但对梭状芽 孢杆菌属作用弱; 抗菌活性是甲硝唑的3倍 严重厌氧菌感染先静滴本品, 继以口服
•替硝唑氯化钠注射 液(裕宁,0.4g)
口服:第1天起始剂量为2g,以后每天1次,每次1g。或者每天2次,每次500mg,一般疗 程5~6日。 静脉给药:每天一次,每次0.8g,连用5~6天。 •注射用奥硝唑 (今达,0.25g) •奥硝唑注射液(优 伦,0.5g) tmax:12h;t1/2:14~15h; 生物利用度90% 敏感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 病;手术前预防感染和手术 后厌氧菌感染;
病原学检测

标本采集
标本来源
• 封闭性脓肿 • 女性生殖道 • 下呼吸道分泌物 • 胸腔 • 窦道,子宫腔 • 深部创伤组织 • 尿道
收集方法
• 针管抽取 • 后穹窿抽取或穿刺 • 肺穿刺术 • 胸腔穿刺术 • 静脉注射的塑料导管穿入 • 无菌外科切开 • 阴部膀胱穿刺
病原学检测

无送检价值标本:
口服:剂量0.4~0.6g,每日3次,疗程一般可为7~10日。 静脉给药:首次按体重15mg/kg(70kg成人为1g),维持量按体重7.5mg/kg,每6~8小时静 脉滴注一次。
替硝唑、奥硝唑
药物名称
•替硝唑片(丽珠, 0.5g)
药动学特点
1、2项同上; 3.蛋白结合率<12%; 4.tmax:2h,t1/2:11.6~13.3h 生物利用度90% 5.60-65%经尿排出,约20-25%以原 型排出。12%随粪便排出 血透可清除
厌氧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主要内容

厌氧菌感染概述 病原学检测 常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
临床常见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感染概述

定义

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不能在空气(或含 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 面生长细菌。

按其对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 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4、妊娠、哺乳期用药指南 2014
28
29
厌氧菌感染概述

病原学

有芽孢(G+杆菌)

产气荚膜、破伤风、肉毒、艰难梭菌

无芽孢
G杆菌 类 杆 菌 脆弱 梭 卟 普 类杆 形 啉 氏 菌
G+
球菌
杆菌
球菌
韦 大 丙 双 真 放 乳 消化链 荣 球 酸 歧 杆 线 酸 球 菌 菌
消化 球菌
厌氧菌在人体部位“浓度”
人体主要分布部位——肠道、口腔
G-, 肠球菌属, 链球菌,厌氧菌(如脆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 弱拟杆菌) 多西环素
G-, 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厌氧菌(如 脆弱拟杆菌) 金葡菌,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 属, 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金葡菌,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 属, 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首选万古霉 素类或甲硝 唑
首选克林霉 素,次选氯 霉素或甲硝 唑
有关厌氧菌手术预防用药
手术名称 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口 咽部手术) 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膜) 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 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 结肠、直肠、阑尾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手术 经阴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 宫器) 羊膜早破或剖宫产术 人工流产-刮宫术 引产术 会阴撕裂修补术 截肢术 开放骨折内固定术 切口 类别 Ⅱ Ⅱ Ⅱ、Ⅲ Ⅱ、Ⅲ Ⅱ、Ⅲ Ⅱ Ⅱ Ⅱ Ⅱ Ⅱ Ⅱ、Ⅲ Ⅰ、Ⅱ Ⅱ 可能的污染菌 金葡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 消化链球菌) 金葡菌,链球菌属,口咽部厌氧菌(如 消化链球菌) G-,厌氧菌 (如脆弱拟杆菌) G-,链球菌,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 球菌) G-,厌氧菌 (如脆弱拟杆菌) G-,厌氧菌 G-, 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 G-, 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 G-, 肠球菌属,B 组链球菌,厌氧菌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 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 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甲硝唑,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 头霉素类,或头孢曲松±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 类+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手术 加用甲硝唑),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 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