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
搭便车问题
• 由于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和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不管付费与否以及付费 多少,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公共物品,所以人们会隐藏对公共物品的真实
偏好,这种不愿为公共物品出资的现象称为“搭便车问题”。
• 免费搭车者:是那些既不想付费又想享受公共物品的消费者。
•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的祖师爷。
的景色。人少时是纯公共物品,人多时就变得拥挤了,就是拥挤性公共物品了)。
3.一种物品可以满足公共物品定义的一部分而不能满足另一部分。即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不一定同时出现。(上下班时间的闹市街道为例,非排他性存在,不可能设置这
么多收费亭来监控交通,但是是有竞争性的,比如堵车)。
4.有一些在传统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东西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和谐社会,每个人都 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而且不会被排除在外)。
产生拥挤时,“非竞争性”的零边际成本这一条件不再满足。
• 比如说城市街区的道路,多一辆车增加一分拥堵。但是设卡收费几乎不可能。
俱乐部物品
• 定义:同时具有对外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物品。 a.对外排他性是指俱乐部物品仅仅由其全体成员共同消费。 b.非竞争性是指单个会员对俱乐部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会员对商品该的 消费。 • 比如说对特定人群开放的学校、电影院等等,都是俱乐部物品的典型例子。
2.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 由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以及公共物品属性的变化,使 得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入的市场,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证明,在 很多条件下,市场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 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 混合公共物品既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也有私人物品的特征。所以它 所提供的利益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得到价值补偿的。 这种价值补偿正对应着私营资本盈利的要求,决定了私人只愿意 提供混合公共物品。
• 布坎南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指出,“任何集团或者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 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性质
• 1.非竞争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即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多一个人来消费它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
有时候也被称为“边际成本为零”。
注意:
①
这里的零边际成本是指多一个人来消费同样的数量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案例:社区的消防队
许多社区的消防队是靠自愿出资维持的。一些人拒绝为消防队出资, 但是,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消防队通常会扑灭未出资人的建筑物的 火势,因为火情威胁着出资人的建筑物。知道即使不付费也能得到保 护,一些人便成为搭便车者。 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就不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动机和激 励,因为他一旦提供了这种物品,就无法排除不付费的搭便车者对该 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理论
汇报人:朱琪琪 张唯 李瑶
公共物品的定义
01 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与概念
02 公共物品的性质 03 公共物品的类型
04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05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发展与概念
鸡蛋煎饼
国防
• 公共物品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其思想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
•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早使用公共物品这一概念。
应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
①纯公共物品。 由政府提供国防、义务教育等纯公共物品,能改善和增进人们的福利。
②某些供给费用较高但又能产生较大社会福利的非纯公共物品。
政府提供此类物品会更有效率因为它能够在消费无竞争原则基础上更好 的实现资源配置。
政府供给有两种方式:
1)直接提供 2)间接提供
针对纯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性 的物品。如国防、福利医院、 邮政、电力、自来水等。
人是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者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 “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 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 能性。”
• 具体来说,集体中成员的数目(集团的规模)决定集体行动成 功的可能性。
当然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清晰的界定边界、使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 条件保持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 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和分权制企业等。”
五.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
政府提供
2.
私人提供
1.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政府提供原因有两个: ① 公共物品的特点使得靠人们自愿或者市场提供会引起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 法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 ② 即使部分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是达成和实施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可 能太高。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强制征税来为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也可 以通过政府的强制来解决市场交易过高的成本,以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公共物品 的提高成本。
3.混合公共物品
现实生活中像国防,校园广播这样的纯公共物品并不多见,大多数都是混合公共物品。
公共资源
俱乐部物品
公共资源(拥挤性公共物品)
• 定义: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混合物品。 —某些混合物品,当使用人数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出现部分的竞争性,即一个人对 该物品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会产生拥挤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拥挤 性公共物品”。 —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另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被称为拥挤成本。在Biblioteka “公地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① 首先,公共资源有强烈的责任规避与搭便车诱惑。所有使用者都会从公共资 源中受益,不管他们是否对此做出贡献。而规避维护公共资源的责任使他们 在获利的同时免于承担成本,因此责任规避者就成了免费搭车者。
② 其次,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时几乎不用承担成本,而且限制自己使用所产 生的收益却分散到所以共同使用公共资源的人身上,因此个体在做决策时更 不会主动考虑自身行为所包含的社会成本,所以行使该公共产权的人会倾向 于尽量多地利用公共资源。因此“公地的悲剧”就产生了。
比如政府和企业(即公共部门 和私人部门)签订生产合同、 授予专利经营权、政府参股、 经济资助等。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面临的困境:
① 搭便车的消费心理,导致公众不真实的公共物品需求表露。消费者即使对公 共物品有需求,但其搭便车的心理也会说低需求甚至没有需求,从而照成公 共物品的低水平供给甚至不能有效供给。 ② 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获得信息的高成本性使得政府无法准确的了解人们对于公 共物品的偏好及分布。 ③ 个人的效用评价不能自动、合理地整合为集体评价。(阿罗不可能定理) ④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社会发展中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 着政府失灵,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的浪费和无效率。比如政府决策者的目 光短浅或者官僚为追求自身利益过多的征税,过少的供给公共物品等等。
2.哈丁的公地悲剧
• “公地悲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断言:“凡是属于最 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 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 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
英国科学家哈丁首次提出了“公地的悲剧”这一概念并通过形象的例子对此 加以解释:
假设有一片公共牧场可供牧民们自由放牧,在缺乏使用限制机制的情况下, 每个牧民所做的决策总是尽量多的放牧或者延长放牧时间,直到放牧总数超过草 地的承受能力。结果,草地逐渐耗尽,牧民也无法继续在公地上放牧和得到更多 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地的悲剧”。 • 中国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其 实也是用于形容“搭便车”这样的“公地悲剧”。
判断标准:
这种物品是 否具有可分 性 否 该种物品的 消费是否具 有竞争性 是 从技术上看,该种 物品是否能实现排 他 是 排他需要的成本高 吗 否 该物品属于排他性 物品,即俱乐部物 品 该物品属于纯公共 物品 是 否 是 消费是否具 有竞争性 是 受益是否具有 排他性 是 该种物品属 于私人物品
四.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问题)
哈丁的“公地悲剧”
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治理之道”
1.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认为,组织或者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 员的共同利益,而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
3.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治理之道”
奥斯特罗姆比起以上的观点要乐观了许多,她虽然也认为前几种理论有一 定的道理,但她对他们提出的悲剧性结论则持怀疑态度。她认为在现实世界里, 虽然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更多的是自主治理成功的例子,所以她得出结论:
“人们完全能够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 搭便车、规避责任或有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 但是真正让公共物品理论名满天下的却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给公共物
品一个严格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
的减少。”
• 在萨缪尔森之后,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公共物品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 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人都能消费它,它就不能不
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则该物品是公共物品。
而不是指多生产一单位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②
非竞争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多增加一个人消费增不增加额外的成本。
• 2.非排他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 即指物品在消费过程中,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
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行却成本过高以至于排他没有意义。
注意: ① 非排他性通常意味着没有办法向消费该公共物品的人进行收费。 ② 所以非排他性的判断标准是看是否收费。(如果收费了,说明有排他性)
02
全国性公共物品
• 宪法、国防、外交
03
地方性公共物品
• 地方法规、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