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东坡课程
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 贬儋州(今海南), 元符三年(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66岁死于常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 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 要看细雨熟黄梅。
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 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 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 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 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 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 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 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 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 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 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 绩。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 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 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 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 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 轼贬到黄州。
三.瑜珈与炼丹:寻求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宁静, 虽身处不幸,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曾 天真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羽化而登仙。”
四.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遇 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说:“心中 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五.临死,东坡对侍立在旁的儿子说到:“慎勿 哭泣,以怛化(垂死的老人和病人)。”死的 时候“谈笑而化”。他自己都快死了,还在想 着那些活着的人,可见其人品之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 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 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 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 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 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 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 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 天。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 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 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 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 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 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 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 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 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 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 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 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 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西江月 送别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 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 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
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 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 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 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 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 (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少年游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 酒,大醉。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 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 上东墙。
满江红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 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 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 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 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 花如雪。
走 近 苏 东 坡
千 古 奇 才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 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 为拿手,他曾以诗介绍其经验: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 自美。”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 肉,那一年的春节,大家不约而 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坡 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 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便吩 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工。 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 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为 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 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一: 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 造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 庄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 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 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 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 赈济灾民。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 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 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元祐元年(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旧党执政。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 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后 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 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 的传统名菜。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 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 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 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 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 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