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P63】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如下:①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
高等院校之间在学科及研究的数量、科研的质与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各层次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
②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
高等院校呈现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和职工数量相一致。
既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百人的微型大学。
③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一是继续促使现存的农、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化学科朝着更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发展;二是学习层次的多元化;三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传统的校园中。
④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来说私人资助和学费在总的运行经费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拨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⑤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成分呈现着日益增强的多元化趋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为学位的学生,以及半工半读、再培训和工作几年又返回校园寻求更高学位的学生混合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频繁,一国学生可以自由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李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运作:①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如拉丁美洲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协会、亚太大学协会。
②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③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联结起来。
④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是方法手段的变革又是文化的变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组织。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主题,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最主要的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即: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质量观。
【第三章: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P86】大学理念是大学精神与大学传统的历史积淀与存在标志,又因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学术自由理念。
最古老的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
②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
然而学术自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学术权力与深灰责任的有机统一。
完全超越社会影响而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只能最终丧失学术自由。
任何时代,从未有无限制的学术自由。
二、大学自治理念。
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主要途径。
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又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利益的规约。
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
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三、教授治学理念。
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
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
这不仅是因为教授是大学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政策制定与贯彻的主导力量,而且因为教授是自由精神和人格的象征。
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应改革目前学术权力削弱而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
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这一理念有两方面内涵:①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精髓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②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李念,但又不限于此。
随着社会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会不断形成新的理念,比如面向社会理念、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恢复失落的人文精神理念等正成为符合时代变化需求的新大学理念,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四章:试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P139】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①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做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
②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人物,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
③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
①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②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去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遭遇这种尴尬境地,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社会难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畅通的就业推经,求学与就业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造就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建设者,也要造就一代具有新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积蓄力量的现代人。
这就要求我们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资深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
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155】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其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淡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大学开展科研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研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
再次,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效智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再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这三个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效的职能体系。
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局域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搞笑的重要职能,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进一步延伸。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高等学校发展的第四种职能目前有很多说法:国际合作(国际化)说、创造新产业(参与社会生产)说、技术创新说、改造社会说、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说。
【第六章论述: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的整合)P180】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一、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自身局限性。
二、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有整合基础。
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
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因此,人文教育对人性的提升和心性的陶冶不能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不能漠视社会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是否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和科学精神的要求是相通的。
三、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不可或缺。
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教育的整体,要实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人的终极目的,必须实现教育的契合,用完整的教育来培养完整的人。
四、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①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②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③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使之带着人文的觉醒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