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第十七章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或鼻咽癌的年发病率为17.48/10万。
3. 发病概率(频率型)
当随访人口比较稳定,观察时间较短,失访人数极少时,发病概率q为:
q
d N
其中,N表示队列研究的总人数,d表示随访期内新发病例数。
发病概率反映某一时点的人群发病的可能性大小,若有失访,可用下式校正:
q
d N0 c 2
其中,N0为期初观察对象的人数,c为观察期内的失访人数。
1.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研究开始,确定研究对象的暴露水平,然后随访各暴露水平人群的 疾病发生情况。
例17-1 为探讨EB(疱疹)病毒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广东省中山市1986 年进行了EB病毒普查,共检查25~70岁居民41471人,其中38550人EB病毒 抗体阴性,2921人阳性。EB病毒抗体阴性和阳性者分成两个队列(两个 暴露水平) ,分别随访了437579人年和20477人年,EB抗体阴性队列共发 生鼻咽癌54例,阳性队列57例。
随访情况
1972.1.22死于肝癌 1974.5.16随访情况良好,以后失去联系 1976.4.24死于车祸 到调查日(1988.6.1)仍存活,未发生肝癌
人年数
8.5 10.3 不计 14 24.4
1963.10.25 从未随访过
2.人时发病率(强度型)计算
如果以年为计时单位,人年发病率P(也称发病密度,是强度型指标):
RR的95%置信区间 RR
11.96
2
本例中, RR 22.56, 2 560.33 所以RR的95%置信区间 22.5611.96
560.33
17.43 , 29.20
二、Mantel-Haenszel 分层分析
各队列的比较,目的在于描述不同暴露水平对疾病发生或死亡的效应。在分析危险因素与疾病 关系时,常受到混杂因素(confounder)的影响,分析时若忽略这个问题,将会导致结果的偏倚。 看表17-4,混杂的“虚假”性。 设C表示混杂因素(C+和C-两层),E表示暴露水平(E+暴露与E-非暴露) C+ C合并C
1 N1 D N 0.5 2
人年发病率(/10万) P1 P0 P
统计量: 2
d
N1 N 0 D N
2
1
对例17-6两队列的发病率作假设检验 H0:RR=1.0 (两队列的鼻咽癌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H1:RR≠ 1.0 (两队列的鼻咽癌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统计量: 2
E+
发病 未发病 80 8
E40 4
E+
5 40
E5 40
E+
85 48
E45 44
RR
1
1
1.26 ( χ 2=3.91 ,P< 0.05 )
RR
结果显示,如果按混杂因素C分成C+和C-两层分别进行分析,两者相对危险度RR=1,即疾 病与暴露无关,而如果C不分层,有RR>1,经检验,疾病与暴露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是
3. 人群归因危险度(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 PAR)
AR p p0
是指整个人群中暴露于某危险因素所引起的发病率增高部分(也称病因学成数)。 P 为整个人群中发病率,P0为非暴露人群发病率。 人群归因危险度比率(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 PARP)
4. 累积发病概率
当随访时间较长,随访人口变动大,失访增多时,采用累积发病率来计算人群中 发病率的大小:定群寿命表法。
设qk 为第k个区间发病概率,累积 发病概率Qk 1 1 qi
i 0 k
当所有 qi 1 时, Qk qi
i 0
k
例17-5
中山市EB病毒抗体阴性队列的每年年初随访人数、年发病人数和失访人数见
P AR P
p p0 100% p
例如,中山市肿瘤发病登记系统结果显示,中山市30~70岁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为
P=63.42/105(人/人年),
人群归因危险度比率为:
非暴露人群发病率P0=12.34 /105(人/人年),
P AR P
63.42 12.34 100 % 80.54% 63.42
说明如果能完全控制EB病毒感染,中山市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将减少80.54% 。
四、队列研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暴露人群的选择 2.对照人群的选择
3.终结指标的选择
4.样本含量估计
第二节
暴露队列与非暴露队列的比较
一、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 描述不同暴露水平对疾病发生或死亡的效应比较。
例17-6 续例17-3,将资料整理成四格表: 中山市EB病毒抗体阳性与阴性队列的鼻咽癌发病率比较
观察期内发病人数 P 观察总人年数
例如:中山市为期12年的EB病毒抗体阴性随访队列中,男性55~59岁年龄 组共随访22879人年,有4例鼻咽癌在随访期间发病,其人年发病率为:
P
4 17 .48 / 10 5 人 / 人年 22879
表示在为期12年的研究中,平均每十万人年约发生17.48个鼻咽癌病人,
第十七章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 the design & analysis of cohort study )
要求:
1.掌握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意义、计算以及置信区间的
估计;掌握暴露人年数、人年发病率、发病概率和累计发病
概率的意义、区别与计算。 2.了解队列研究的设计和注意问题。 3.理解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方法、M-H分层分析方法。
队列研究过程
合
暴露组
疾病
格
非疾病
对
非暴露组
疾病
象
非疾病
调查方向
因果关系研究方法
成组比较 病例 对照研究(回顾性) 1 配对 配对比较1: 1:M 配对 因果关系调查方法 前瞻性 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 疾病过程随访
第一节
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
表,试计算5年的累积发病概率。
中山市EB病毒抗体阴性队列鼻咽癌累积发病概率 Qk(1/105) 年份i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期初人数 N0 36486 36287 35964 35682 35244 发病数 d 5 3 2 2 2 失访数 c0 194 320 280 436 568 校正数 N0-c0/2 36389 36127 35825 35465 34963 发病概率 qi 13.74 8.30 5.58 5.64 5.72 1-qi 99986.26 99991.70 99994.42 99994.36 99994.28 累积发病概率 Qk 13.74 22.04 27.62 33.26 38.98
随访人数 抗体阳性 抗体阴性 合计 发病数 57 54 111
暴露人年数 20477 437579 458056
人年发病率(/10万) 278.36 12.34 24.23
278 .36 已知,相对危险度 RR 22.56 12.34
相对危险度的RR假设检验
队列 暴露 非暴露 合计 发病数 d1 d0 D 暴露人年数 N1 N0 N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中常要了解暴露于某种因素(factor)对疾病的发生有无影
响及其影响程度。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调查来收集资料:一种是在部分人发
生疾病后,对病人(case)和非病人(又称对照:control)调查其暴露于某 危险因素的情况,这种调查称为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另 一种是按照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而分成两组后分别随访观察他们的疾病发生 情况,这种调查称为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都是因果关系研究方法
吸烟
d1
2 2
预期死 E的方 亡数 差 E V 1.34 1.54 0.44 0.36
不吸烟
合计
N0
11266 1907Hale Waihona Puke d00 0N
34368 8240
d
2 2
65~
75~ 合计
5201
3950 38586
7
11 22
5.80
9.86 18.54
1.00
1.76 3.56
1078
856 15107
0
三、队列研究中疾病与暴露关联的指标
1.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 RR) 设暴露队列的人时发病率为P1,非暴露队列的人时发病率为P0,相对危险度为:
RR
p1 p0
表示暴露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是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的多少倍。
例17-3 续例17-1,EB病毒抗体阳性人群的随访总暴露人年数为20477人年,鼻咽癌57例,人年发 病率P1=57/20477=278.36/105(人/人年);阴性人群的随访总暴露人年数为437579人年,鼻咽癌54 例,人年发病率P0=54/437579=12.34/105(人/人年)。 则相对危险度为:
一、队列研究的定义与实例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对不同暴露水平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 确定其疾病发生情况,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 果关系。 1954年Doll、Hill和Peto在长达20多年的追踪观察研究中报道了 英国男性和女性医生吸烟与肺癌及其它疾病发病风险关系。
前瞻性与回顾性的队列研究
混杂因素C带来的结果!
M-H 分层分析方法
分层分析的基本思想是:
按各层四格表分别估计预期死亡数,再汇总估计总的相对危险度并进行假设检验。 例17-7 下表列出不同年龄组英国男性医生肺癌死亡率与吸烟水平的资料,试探讨肺癌死亡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