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李斯特与旧历史学派【本章授课教案】【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简历,掌握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0.5课时。
第二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1课时。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0.5课时。
【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难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的国家保护主义特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通过对德国经济学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了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认清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课外阅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
/75481.html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logger/name/_%BA%AB%B5%C2%C7%BF.html韩德强博客。
【思考题】1、为什么说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2、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批判。
3、李斯特如何论证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的。
4、生产力理论述评。
5、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理论比较。
6、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评。
7、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序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一产生就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尚未公开化。
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两个条件。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19世纪初的德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落后。
在政治上,德国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政权操纵在封建贵族手中,封建割据严重,邦国林立,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所以在当时,政治经济学一直是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的。
因此,马克思说:“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资本论》1卷P15)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具备了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但是这时却失去了第二条件。
因为这时西欧的工人运动已经风起云涌,英法两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很快传到了德国,使德国工人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公开化和尖锐化。
这种形势不仅威胁着德国封建制度,也威胁着德国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德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感到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方面要极力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已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的限度内无所顾忌地分析经济关系,而必须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
因此,马克思说:“当资产阶级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了。
”(《资本论》1卷P18)所以,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的道路。
2、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主义倾向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国家,因而反映着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对代表英法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否认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主张采用“历史方法”来探索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
这种历史主义倾向最早表现在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上,后来在历史学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国家干预主义倾向后起的德国要赶上并超过英法先进国家,唯一办法就是发挥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对内扫除封建割据,统一国内市场,保护国内竞争。
对外实行保护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第一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一、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德国保护贸易理论的首创者,历史学派的直接先驱者。
李斯特一反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李斯特的这些思想是德国客观环境的产物。
1、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的国家。
国内小邦林立,政治上分散,经济上隔离,它的工业受行会势力的束缚,它的农业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的枷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坚强的中央统治,各邦反而对其他国家敞开了门户,冲击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直到1834年德国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资本主义才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但仍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如何使处在襁褓中的德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以与英法两国相抗衡,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和迫切任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就是这一要求的理论表现。
2、生平:李斯特1789年生于雷特林根市一制鞋匠的家庭。
经自学参加国家官吏考试合格,于1806年开始在符腾堡王国政府中任会计检查官。
1817年他被聘为杜宾根大学教授,他曾以教授名义评击政府和国会,被迫于1819年辞去教授职务。
随后,李斯特积极参与由他倡议而成立的工商业协会的领导工作,为废除各邦关卡,建立统一关税而积极斗争。
1820年他被雷特林根市推举为符腾堡国会的议员,但由于他揭露当局的行政和司法的各种弊端,要求精简官僚机构和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又被屈逐出国会,并判处十个月的监禁。
在避难到法国以后,他又去英国和瑞士旅游了几年,然后回到符腾堡,又遭受监禁,释放出狱后,1825年他被迫移居美国。
在美国,他从事煤矿和铁路经营的投机活动,还创办过报纸,并发表过许多评论自由贸易的文章。
1827年,他曾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一本小册子,以《美国经济学大纲》的书名出版,这本书着重阐述了美国经济建设应走的道路,对保护贸易主张也作了理论论证的,当时美国和德国情况相似,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李斯特在美国仍然反对英国工业资本利用自由贸易在经济上的入侵。
由于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博得了美国北方工业资本家的赞誉,因此,被杰佛逊总统委托为外交代表。
1832年,李斯特以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的身份而回到德国,回国后,他仍未改初衷,继续进行反对德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和积极参与成立关税同盟的运动,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又出现了倾向自由贸易的人与主张采取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之间的人之间发生了争论。
就是在这个时候,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在这本书里,他用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同古典学派的德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李斯特及其著作的影响,成立了弗·李斯特学会。
当年,马克思也写了《评弗里德里稀·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长篇评论。
恩格斯认为李斯特的这一著作“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事实也证明,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对德国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斯特晚年健康状况极差,头痛病的折磨使他心理反常,竟于1846年11月30日,用手抢自杀身亡。
3、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初版。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共分4篇,第1篇《历史》,第2篇《理论》,第3篇《学派》,第4篇《政策》。
二、保护主义政策主张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扶持德国工业的发展是李斯特整个经济学说的目的。
2、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
而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忽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
因此,他要用他的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取代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3、适合德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就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评:三、独特的生产力理论1、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原因。
李斯特认为,古典学派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而忽视了对于财富的原因的研究。
他把生产力视为财富的原因,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
(P118)只据有财富本身,即交换价值,消费掉就没有了,而据有了生产力,则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
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此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P118)2、财富的生产力是指创造财富的力量。
包括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他批评斯密等人的研究只限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活动,只将体力劳动视为唯一的生产力。
而他则认为,生产力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
而且他认为,生产力的来源不仅仅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科学、教育、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是否进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农工商三个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等。
他甚至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王位继承制、陪审制、警察等都看作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
因为这些因素虽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
因而他认为“维持法律与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
要想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影响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评价:重视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李斯特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以及基于生产力理论而提出的以保护关税为主并包括实行专利政策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制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建议是符合当时德国的经济实际,有利于德国工业的发展。
(2)他把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视为生产力的这种广义生产力论,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力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材料。
他对精神资本的分析可以说是人力资本论的先声。
另外,李斯特特别强调国家综合生产力,他强调了工业的主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3)缺限:把基督教、王位继承作为生产力,源泉过宽。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李斯特提出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更一步证明保护贸易重要性。
他说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
在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以进一步论证实行保护贸易的必要。
他认为:“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也即渔猎阶段),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P155)在这个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前三个时期及转入第四时期的初级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
通过与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以本国的农产品换回资本和消费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