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当前中国的电影也正面临着改革的问题,但是与其他行业来比较,电影业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一路低迷、下滑。

这一局面的形成,由多种因素造成。

分析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一)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存在矛盾低成本与“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家电影体制,主要是考虑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效果而不是商业利润。

1993年,电影界选择了面向市场的行业机制改革,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但由于电影界的方方面面都准备不足,一时间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制片厂更是把压低成本作为控制风险的唯一选择。

在这种低成本的情况下,从人物到故事,尤其是场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可能拍出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景观的电影”。

囿于成本,一些被世界各国电影证明,对抓住、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和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各种商业性手段、元素和技巧在导演拍片之前就要主动舍弃掉。

可以说,很多年轻导演只能走向“艺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资金短缺的无奈。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当下所谓艺术电影特别发达也不仅仅是创作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电影体制,尤其是投资、融资体制。

由于低成本影片几乎不大可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所以2004年完成的200多部影片中,最多不超过40部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绝大多数则是所谓“见光死”,造成了极大的产业浪费。

与低成本运作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等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大片。

一些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大牌导演借助于外国资本和外国公司极其老道的商业化运作,用铺天盖地的炒作来保证和获取高票房收入。

但是,大制作已经成为某些大牌导演的“特权”,不应当是当下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主流运作模式。

而问题还在于,电影体制和机制以及电影市场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造成了制作上的两极分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发行和放映方面的两极分化:发达省份、大城市、大影院、大影片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长此以往,这绝对会导致国产影片没有观众而失去投资,给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存在矛盾的原因长期以来,国产影片数量少,质量差,这是导致中国电影市场连年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每年引进的大片已经很难刺激国内观众的胃口,倒是国内观众从引进的国外大片和国产影片比较的同时,对国产片的不满也就越来越明显和强烈。

作为文化产业一块的电影,没有一定数量优秀的商品进入流通,而进入市场的商品又并非货真价实,或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观众多年不进影院,不看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1.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影片生产早期学习的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订计划,定指标,并实行极为严格的审片制,全国故事片产量一直控制在每年100部左右。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影院众多。

据测算,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每年需求量约为250部至300部中外故事片。

在以前,中国电影总公司与各省市电影公司签订过承包合同,保证年供应长片节目200部,但实际上并未达到。

影片数量的严重不足,造成发行放映单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拿一些老片、复片凑数。

而观众对电影的选择又因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区域不同而受到限制,选择的余地很小。

2.创作思想和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在创作思想上,价值观、道德观有误的影片还偶有出现,格调、审美情趣低俗以及艺术质量差的影片虽已受到抑制,但仍然存在。

个别影片,有的刻意表现某些人的畸形生存状态,有的基调灰暗、消沉,有的荒诞不经、粗制滥造。

在赢得市场的运作上,许多影片功力不够,措施不力,投产盲目,缺乏策略和预测性,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仍占有较大比例。

还有就是创作思想不能够深入生活,没有能够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

一部好的电影肯定是要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好的创作思想来源于好的指导思想,来指导电影的制作工作。

正确的创作思想贯彻到电影创作的始终就一定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

遗憾的是,很多电影花钱非常多,但是这么多钱只是在电影市场打个“水漂”,国家投资的影片大多赔本。

目前虽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但就有着数亿电影观众的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来说,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人数显然远远不够。

人们常说的“第几代导演”称号也仅停留在命名上,实则并未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从艺群体,一提导演,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谢晋、陈凯歌、李安之外,便是张艺谋、冯小刚、王家卫等熟悉的面孔。

优秀编剧、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的奇缺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业的长期发展。

制作人吴思远先生说的好,导演要有带动电影业崛起的义务,不能只找大腕拍大片,还要记得带动新人,活跃中国的电影文化市场。

(三) 电影的数字化与市场化生存困难原因分析1.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减少了电影市场的分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娱乐事业“百花齐放”,广播、电视遍布全国城乡,作为电影的替代品日益增多,分割了原本极为单一的市场。

例如,有线电视以每月仅收13元左右的价格,使人们可以不必出门,甚至躺在床上,就能欣赏到数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现在的数字电视进入人们生活,电视的节目更是丰富多彩。

电视剧拍摄投入少,周期短,产量高。

现在,国内电视剧年产量多达百万集,这些电视剧一部分在电视台播出,一部分流入音像市场。

而其他样式的电视艺术节目年产量则超过一万小时。

[6]目前另外一个严重的现状是全国各级电视台大量播放电影,这就彻底的抢夺了电影的部分市场,另外库存影片的拷贝消耗十分惊人。

全国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大量的电影的潜在观众被电视夺走了,而电影在电视台每播放一次,只支付很低的片租,有时还在电视台之间交换播放,根本就无从谈片租。

这些不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甚至侵犯影片版权行为,使电影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再则,青年人社交娱乐的场所已经由电影院转向了歌厅、舞厅,学生们也不顾学校禁令,进入了电子游戏房和网吧。

早期录像机,后来影碟机的普及,直到家庭影院的出现,使部分观众转向了在家中欣赏中外影视片。

其他如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和旅游体闲也分流了不少电影观众。

2.电影盗版光盘与走私对我国的电影市场损害严重盗版产品的定义是指未经授权使用某种商品的注册商标,这种商品与经过注册的商品是相同或相似的。

[7]或者是对原有产品进行复制,在包装和商标上完全相同,使消费者认为这是真正的产品,在没有经过拥有合法权利的生产商的同意后,对产品进行复制和销售。

[8](1)电影盗版问题严重电影盗版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电影是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文化娱乐商品,可谓“层层把关、级级审查”,具体的经营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在文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电影盗版光盘如同海洋赤潮,全面侵蚀电影市场。

每年新的“进口大片”盗版光盘全国销量可达500万张左右,有影响的国产影片,也在100万至200万张。

也就是说,电影一半以上的收入被盗版光盘“体外分流”了。

盗版光盘不仅数量多,而且速度快。

进口外国片,从选片、送审、洽谈、配音,再到洗印、发行,大约需要4个月,这样的引进速度和效率已是很高了,但中国的盗版市场总是以比别的国家快得多的速度,推出盗版片。

目前,有些美国影片只要宣传势头较大,市场回报前景看好的,在美国本土上映的第二天,我国国内市场就开始卖盗版光盘了。

进口大片如此,国产大片也不例外。

近年贺岁片热火朝天做宣传的时候,所有比较有影响的影片无一例外地被盗版,而且全部比公映更早地在各地出售。

而且盗版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无孔不入。

[9]伴随着盗版的来临,播放盗版的超清晰DVD、VCD的出现更是助长了盗版的势头。

(2)走私影片对国内电影市场的损害盗版和走私几乎如影随形,走私影片与盗版光盘同样对电影市场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香烟、汽车走私司空见惯。

近几年,走私的音像制品乃至影片拷贝也不断涌入,这些影视走私品不光冲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给国内的电影业不小的打击,还因其内容不健康而毒害了国内的青少年。

3.电影的制作成本过高电影是一种以艺术为载体的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的特殊性特点。

一种商品的价格是根据生产成本、技术附加值、使用价值,以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市场消费需求来核算的,企业在生存竞争中必须控制成本。

电影的成本包括前期创作、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其中演员片酬和场景的选择或制作费用占了很大比例。

有的片酬不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只能升不能降,片酬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提高了上百倍。

有的制片人盲目追求大场面,大制作,胶片消耗量过大,造成制片成本过高,市场操作难度增大。

例如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无极》。

还有的甚至违反财务制度,加大摄制组人员的开支标准,导致“庙穷和尚富”。

由于单片成本过高,加上质量又差,不少影片血本无归,发行放映企业也深受其害,导致恶性循环。

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对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电影产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市场配置中的经济效益,这既是电影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电影产业化趋势对电影行业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新课题。

中国的电影产业要想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保持生机和活力,摆脱阴影,走出低谷。

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市场需求来解决制片发行放映的问题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的改革,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离理想的效果还差很多。

现如今数字电影时代即将来临。

今年三月十号,太原市文化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十一五”期间,太原市城将组建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产业集团,同时发展民营电影院、合资电影院,培育数字电影市场,组建数字电影院线。

应当说数字电影院线是解决电影三大体制矛盾的较好解决途径。

1.电影制片发行的改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日前在中国不无伤感地感叹,再过5至7年,他就要跟胶片电影说拜拜了,因为所有的胶片电影将被数字电影所代替。

目前国内的数字电影发展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大约有160个数字影院。

北京时代华夏数字电影院线是最早得到国家广电总局批复的一条数字电影院线。

同时,其开设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里的首家大学校园内的数字电影院也正式投入运营。

眼下中国电影市场85%仍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电影要想发展,就必须找到新的模式和方法,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式,而数字院线恰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数字电影的出现,将是电影制片业的突破性改革。

国内电影的发行,一直是固定的模式,无非是导演带着演员,满世界的奔走宣传,耗资巨大不说,这种选出方式已经不被观众所接受了。

现在的观众对于电影的发行看的较以前更重了,电影发行宣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影的票房收入。

资金短缺一直是发行业的问题,本来制片发行放映是独立存在的,彼此联系不大。

导演制片只管完成电影的制作问题,其他问题他们不管,致使拍出的电影市场竞争力不强,现在的三位一体改革方式,使得三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三方需协调工作,以市场为基础,拍摄的电影要符合市场需求,这对于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