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冉家坪至阎家溶公路工程
第S1标段
(K0+000~K9+535.678)
(K9+313盖板涵)
盖板涵首件工程
施
工
总
结
承包单位:江西天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审核单位:常德市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二0一三年九月一日
石门县冉阎公路工程第S1标段
首件盖板涵施工总结
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立足于“预防为主,先试点”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以工序保分项,以分项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以单位保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我合同段内的涵洞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技术标准,我标段选定了K9+313盖板涵为我标段盖板涵的首件开工工程。
该盖板涵,洞口形式为八字墙,孔数-孔径为1-4.0×4.0m。
中心桩号为K9+313,交角80°;涵洞全长42.52m。
一、首件工程施工准备
首件工程施工期间,得到了监理组的大力支持及现场指导。
我项目部严格遵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技术评定标准》等各项技术规范文件要求施工,按照监理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的有关程序,采集了相关试验数据。
二、施工时满足以下要求
1、所需的材料已进场并检验合格,基础砼配合比已完成。
2、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已得到批复。
3、所需的机械设备、人员已进场到位,施工现场的设备、劳动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三、施工组织
我项目部人员组织安排,具体如下:
人员组织计划表
施工设备计划表
四、首件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
(一)施工工艺流程
首件工程报批→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基底承载力检测→基础施工→墙身施工→盖板施工→八字墙→涵背回填→附属工程→养护(二)施工方法
首先放样,确定基坑开挖位置,并用石灰粉末表示开挖线,然后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经过动力触探试验,基底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在施工基础前先进行放样,按照设计尺寸进行模板安装,并加固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
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墙身放样,墙身四角定点挂线进行模板安装,安装时需要考虑墙身沉降缝与基础对应。
本项工程采取的主要施工方法为:模板采用定型厚1.5cm净面木模,按设计的墙身尺寸现场拼装,按基础沉降缝位置分段立模浇筑,每浇完一段墙身,进行下节墙身循环浇筑混凝土。
砼采用集中拌和,罐车运输,采用水泥泵车输送入模浇筑。
盖板现浇施工
1、模板安装;
台帽浇筑完成后,用支架再涵身内面搭设满堂红支架,顶托上支立10×10cm的方木,间距为0.6m,在其上铺设1.5cm的竹胶板。
2、顶板的钢筋加工及安装;
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98)规定,并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钢筋外观要求无裂纹、起皮、锈坑、死弯及油污等。
钢筋有出厂合格证,并分别作拉弯复检试验。
钢筋在加工厂一次加工成型,运至现场绑扎。
钢筋主筋接长采用搭接焊,钢筋焊接接头按设计规范错开布置,在接头长度区段内(3d且不小于50cm)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配置在接头长度区段内的受力钢筋,其接头的截面积不得大于全截面的50%。
钢筋与模板质检用同标号砂浆垫块,绑扎在钢筋上,以保证保护层的厚度,数量为5个/m²,成梅花型布置
钢筋按设计要求及施工顺序进行绑扎,与模板配合施工。
经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施工。
3、沉降缝的设置;
对应涵身的沉降缝位置设置沉降缝,沉降缝位置钢筋全部断开,钢筋长度应扣除沉降缝位置的混凝土的保护层的厚度。
施工过程中的沉降缝采用1cm厚的泡沫板材料进行填充,待施工完毕后用Φ8钢筋将泡沫板清除,然后用沥青麻絮填充沉降缝。
从整个施工过程来看,该首件工程过程受控,施工工序顺畅。
五、首件施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首段涵洞墙身施工,施工浇筑时常3小时,中间无任何外在因素干扰,;浇筑后第二天进行模板拆除,发现部分砼施工质量外观通病,现将通病现象、原因分析及相应预防措施统计如下:
㈠、掉角
现象:砼局部掉块,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1、模板拆模过早,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致使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棱角被碰掉。
预防措施:
1、模板在浇筑砼前充分湿润,砼浇筑后认真浇水养护。
2、拆除钢筋砼结构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表面和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
3、拆模时用力不能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易被撞击的砼阳角,拆模后加以保护。
㈡、蜂窝
现象:局部砼砂浆、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
1、未按操作规程浇注砼,造成砼离析。
2、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因漏振造成蜂窝。
3、模板空隙未堵好或局部模板未用海绵胶粘牢,造成局部漏浆,形成蜂窝。
预防措施:
1、砼分层振捣。
浇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倍。
2、振捣砼拌和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砼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砼5cm。
3、砼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振捣时间。
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
4、浇筑砼时,经常检查模板、支撑、接缝等情况。
发现有模板走动、缝隙未粘牢,立即处理。
㈢、麻面
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漏。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后,出现麻面。
2、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与模板粘结,引起麻面。
3、模板接缝不严实,浇筑砼时缝隙漏浆,出现麻面。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预防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模板安装时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堵,防止漏浆。
3、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
㈣、孔洞
现象:砼结构内有空隙或蜂窝特别大。
原因分析: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浇筑不密实,未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
2、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
3、砼离析,卵石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蜂窝。
4、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造成孔洞。
5、有木块和杂物等掉入砼中。
6、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预防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采用细石砼浇筑,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2、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捣: a、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砼表面垂直。
斜向振捣时,振捣棒与砼表面成约40~45°角度。
b、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以免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
3、控制好下料。
要保证砼浇筑时不产生离析,砼自由倾落高度
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
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通过首段涵洞墙身的浇筑施工,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对所有参与此项工程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以后的工程质量和外观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综合评价及总结及自评
通过涵洞首件工程的施工过程来看,我标段所确定的涵洞施工工艺满足施工的要求,可以用于后期全标段的涵洞基础及下部构造施工。
通过首件施工,使全体涵洞施工队伍加深了对涵洞墙身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了其质量意识。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后续施工中我们将发扬首件工程中的优点,继续改进或优化工艺方案,杜绝在首件工程的问题再次发生,优质、安全的完成我标段所有的涵洞施工。
同时通过对涵洞墙身混凝土成品的检测,其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
自检评价意见为优良工程,能够指导后续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