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第一课时【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
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植物的茎有哪些形态呢?它的结构又是如何?我们来介绍茎的结构。
一、茎的结构出示各种各样的茎,并给予介绍和简单说明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
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
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
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让学生举例各种茎的常见植物。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变态茎有:根状茎—竹鞭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肉质茎—仙人掌虽然茎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茎的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A、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一般由导管、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
不少木质部是良好的木材来源。
导管一般是死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自下而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功能。
木纤维的细胞壁比较厚,属于机械组织,对茎的直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多年生木质茎中,木质部常常构成茎的主要部分。
B、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
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
所以茎能加粗。
C、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韧皮部是维管植物体内具有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
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
D、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E、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阻碍了植物体中茎的有机物的运输,所以铁丝下面部分的茎和根得不到有机物或得到很少,最后会导致死亡或发育不良,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
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读图】年轮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
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
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
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
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
但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
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这棵树的年龄。
课后练习:作业本第二课时二、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引入】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茎是如何把它们运输到其它部位的呢?【实验】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剪取一段木本植物的枝条,把下端插入装有稀释红墨水的瓶子里。
过一段时间,当看到叶脉微红以后,把这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
用放大镜观察,看一看枝条的木质部__(填“木质部”或“韧皮部”)被染红了。
解析: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通道,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能自下上地向枝端运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因此,木质部会变红。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
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水份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三、有机物的运输【引入】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有机物在茎中是作用运输的呢?【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实验说明:⑴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
⑵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⑶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
⑷“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对照实验,一根茎作环割处理,另一根不作处理。
实验现象:在处理过的茎上方会分泌汁液,而在未作处理的根部产生较多的不定根。
实验结论:有机物在茎的筛管中是自上而下地运输。
【事例解释】①割橡胶。
橡胶乳胶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是在筛管中运输的,切割橡胶树皮采橡胶,实际上是切割了筛管,让有机物流出来而已。
②右图是一段枝条,上面长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果实。
如果将枝条两A、B两个部位间的树皮进行环剥,(如图所示)。
⑴伤口的___(填“上方”或“下方”)的树皮会形成瘤状物。
⑵这两个果实会发生什么变化?解析: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剥去一圈树皮以后,由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那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
所以,A处的果实在一段时间内能继续长大,B处的果实得不到营养物质,将逐渐萎缩、变小。
学生活动:讨论①俗话说“树怕伤皮,不怕空心”,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讨论②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
这汁液是从哪里来的?【小结】课堂练习:1、茎具有运输功能,能够运输()A、水、无机盐、二氧化碳B、水、有机物、氧气C、水、无机盐、有机物D、水、有机物、二氧化碳2、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是()A、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B、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C、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D、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3、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租是由于茎的______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_______,向内形成新的______。
4、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______向上运输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里的_______向下运输的。
5、推算树的年龄,可根据树干的_______数目。
课后作业第5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
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
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难点:实验设计证明气孔的存在、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第一课时教学预设/【引入】我们知道将物体从低处运到高处是很费劲的(设置实验让学生体验)。
那么,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通过茎运往高高在上的叶、化、果和枝等.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
那么,完成这么复杂的生理过程,靠的是什么?【实验】植物的蒸腾作用1、实验说明:选用生长旺盛的阔叶植物,以及“不要透气、浇水后阳光照射”,都是希望蒸腾作用能加强,而使实验结果明显,易于观察。
2、实验观察: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植物,用一透明的塑料袋将邻近的叶片包扎起来,对该植物浇水后,置于阳光下照射。
观察塑料袋上有无水珠生成,这说明___叶片中确实有水汽散发出来________。
3、实验结论:叶片中确实有水汽散发出来--蒸腾作用的存在。
实验现象:能观察到水珠的产生。
一、蒸腾作用:1、什么使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后,然后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输送到叶肉细胞。
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外,99%通过蒸腾作用从叶中散发出去,蒸腾作用可以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叶片的温度,同时也是根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由此可见,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对植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补充】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成长植物的蒸腾部位主要在叶片。
叶片蒸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做角质蒸腾;二是通过气孔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气孔蒸腾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它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可加速无机盐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速率,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叶子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植物蒸腾丢失的水量是很大的。
自养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发生气体交换。
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顺着水势梯度丢失,这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然结果。
适当地抑制蒸腾作用,不仅可减少水分消耗,而且对植物生长也有利。
在高湿度条件下,植物生长比较茂盛。
蔬菜等作物生产中,采用喷灌可提高空气湿度,减少蒸腾,一般比土壤灌溉可增产。
【讨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1、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水银柱会上升。
--因为在春天的阳光下,使气孔打开,且气温升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2、放在烈日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夏天的烈日下,水柱不会缩短。
--因为夏天的烈日下,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基本停止。
3、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阴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上升,但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