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
——
填写下表,归纳、 比较“落木(木叶)” 与“树(树叶)”的不 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离人的叹息
(落) 秋 木 风 (叶) 叶 落 春 树 夏 (叶) 之 交
脱 尽 叶 子 枝 叶 繁 茂
枯 黄
干 燥
空 阔
疏 朗 饱 满 绵 密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绿(叶)
褐绿 (干)
湿 润
niǎo 袅袅 zhēn 寒砧 hè 褐绿色
来 橘徕服兮 :
dì ng 万应锭
gāo 亭皋 quán 不落言筌 tiáo 迢远
xī sū 窸窣
请朗读文章第1、2 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 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 么现象?并提出了什么 问题?
现
人所钟爱。
象
1、“木叶” 为历代诗
2、在古诗中,诗人极少 用“树叶”,而常用“木叶” 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陆诗: 孤傲清高、特立独行、坚贞自守。 毛诗: 豪放乐观、胸襟坦荡、无私奉献。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 于暗示性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 相对稳定性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 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说 ﹃ 木 叶 ﹄
林庚
诗 词 填 空 :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Leabharlann 疏 朗 的 清 秋 的 气 息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 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 体诗集《夜》。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 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 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 毕业后留校。1934年起在北京大 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中文 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1910-2006)原籍 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 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 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 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 文学史家。著名国学大师。 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 集。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 北京大学教授。 逝于北京,享年97岁。
解决以上问题的突 破口在哪儿?
关 键 点
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 “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拓展练习二: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漫时,她在丛中笑。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拓展练习一:
连线:体味下列诗句 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把 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 接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品味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 、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体会“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屈 原 《 九 歌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木 叶
——
曹 植 《 美 女 篇 》
柔美 条女 纷妖 冉且 冉闲 ,, 落采 叶桑 何歧 翩路 翩间 。;
落 叶
密密层 层 浓阴满 地
木叶的 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思
考:
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 “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2、 写“木叶”的真正目 的何在?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 更显得单纯,仿佛本 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 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 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 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 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