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三段式)
2、“木”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为什么?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 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
后皇嘉树,橘徕 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 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王诗: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 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 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 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陆诗: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 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 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 令人爱怜 毛诗: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 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 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 佩
问题导学: 1、本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谈了什么 内容?
2、“木”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为什么?
3、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合作探究:
1、本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谈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 关键在于“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及原因。 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 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
当堂练习:说出两首诗中“柳”的形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 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 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咏柳Leabharlann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 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说‘‘木 叶’’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 系教授,既是诗人, 又是学者。在唐诗 和楚辞的研究中卓 有建树,提出了著 名的‚盛唐气象‛。
林庚
学习目标:
1、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 叶”的艺术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预习落实 “树叶”与“木叶”,“落
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差别?
• 1、“树叶”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叶可 简化为“叶”(润泽绵密); “木叶”使人有“木料”、“木头”、 “木板”的联想,很少想到叶子(枯黄干燥)。 • 2、“落叶”:春夏之交包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落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连“叶” 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清了。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叶 微黄干燥 场合: 秋风叶落
空阔、疏朗 的清秋气息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3、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 指词语概念以外 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 义。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字具备艺术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