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试论阮在赣南客家音乐文化中的推广学生姓名:陈斐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王敏2013年11月20日目录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内对本课题的动态(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四、主要参考文献五、指导教师意见六、教研室意见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对本课题的动态赣南,古称“南赣”地扼赣闽湘粤之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原”,据五岭之要会,素有“江湖枢建”,“凌峰咽喉”之称。
赣南是客家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荟萃地,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而为世人瞩目,而赣南客家音乐则又是客家艺苑文化中一簇绽放异彩的奇葩。
赣南音乐丰富多彩,唐、宋以来,赣南就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的音乐艺术形式,如赣南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于都道情、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南康古文等。
它们与我国其他传统音乐一样,多数靠“口传心授、心神领会”这一特殊的传承模式世代相传。
虽然这种传承方式极大限度地保留着赣南客家音乐“原汁原味”的风格(这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统计数据可见,1980年至2010年,共发表赣南客家音乐研究的学术性论文159篇。
其中实地考察报告、调查研究型论文发表15篇,地域性、专题性音乐形态研究型论文发表72篇,文史探索考究型论文发表10篇,概述、概论型论文发表28篇,交缘比较研究型论文发表34篇。
汤光华,郭莉在《1980-2010赣南客家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提出,赣南客家音乐这块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文化领域,一度被文化学术界所冷落。
在国外和台湾地区举行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在龙岩、郑州、赣州举行了第十六、十八、十九届。
这三次恳亲大会都开展了客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特别是2004年在赣州举行的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有力的推动了赣南客家音乐研究的发展,出现第一次转机。
30年来赣南客家音乐研究的论文中,地域性、专题性音乐形态研究72篇,占总量的45.28%。
这些论文基本上对研究对象仅做了形态分析的研究而没有较好的运用当代人类学理论和文化理论:或者在做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可能深化。
方良,周红,钟善金在《赣南客家民间吹打乐考察》就从赣南客家民间吹打乐的音乐生态环境、乐队组织以及乐种的表演形式与程式、乐谱与曲牌、曲目等音乐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该乐种在客家音乐文化生态方面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阐述了赣南吹打乐的音乐学意义的同时,提出赣南吹打乐可尝试对不同音乐的融合,吸收外来的音乐。
在易崇英的《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中也提到要充分挖掘人文沉淀、弘扬客家文化、开发赣南客家文化产业。
由此可见,赣南文化将逐渐形成并融入区域文化研究的热潮。
为何要把阮乐在客家音乐文化当中去推广呢?阮乐作为一门冷门的民族乐器,很少人了解知道它。
沈非在《SF10改良型低音阮之推广价值》中就说到阮的制作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改良民族乐器在科研领域中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探索的意义。
宋楠在《对艺术院校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思考》中也指出阮在专校的推广还不成熟,有关阮乐的专业书籍也可谓是凤毛麟角。
袁静芳的《枯木逢春盛世华章—“在阮乐复兴之路的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更是可以说明阮乐人才的缺少,民乐团急需阮乐人才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需求的变化阐述了受众对这种音乐形式的态度。
民族音乐受到市场化下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挑战,于是又有一种新的民族音乐形式形成——“新民乐”产生了,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不仅应用于声乐也同样体现在民族器乐中。
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为何不可用在阮乐上呢,它既是一门冷门乐器,却又在大、小民族乐队的合奏、协奏、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戏剧、曲艺、说唱艺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伴奏乐器;既然如此,尝试在客家音乐文化中将阮乐推广,这一尝试,是俩种“创新”,也是对俩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俩种传统的元素,交加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另一种景观。
综上所述,从以上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俩种传统文化元素在时代的冲击下,都需要新的元素的融入,使其赋予新的生命力,寻找其中的流行元素,据此探讨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背景下的发展创新路径。
(二)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赣南客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有些艺术品种处于消亡式微的边缘。
为了保护和发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赣南客家音乐,本文从“创新”、“教育”、“市场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对赣南客家音乐的保存和传承,为赣南客家音乐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创新——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的灵魂。
赣南客家音乐的保存,必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
“传统是一条河”,对艺术而言,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以什么方式传承,赣南传统客家音乐都是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的。
这就要求在保存赣南客家音乐时,必须去掉原有的僵化模式,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解构重组、多层融合。
整个过程是推陈出新的思索的过程,而这个创新的元素我选择了阮乐。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赣南客家音乐赣南客家音乐是当地的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非常有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 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曾为中国的革命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 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具体类别包括:赣南18县民歌、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兴国山歌、兴国南北词、大堂音乐、以客家山歌音调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以及在傩戏、婚俗、丧葬、眺觋、龙灯、云灯等各种民俗活动中演奏的音乐。
①赣南客家山歌,小调源远流长。
②赣南采茶戏亲切甜美、采茶歌舞欢快唯美。
③赣南的民间吹打乐:赣南的民间器乐曲大致可分为吹打乐、小合奏及正一道音乐三大类,其中吹打乐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形式,目前赣南各县(市、区)都广为流传。
④当地民乐队的考察,可尝试将阮加入赣南吹打乐中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2、赣南的音乐教育①客家文化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民俗、山歌、民间故事、谣谚、地方戏曲等。
②客家音乐实践课程:通过分发社会调查表和对当地学校的考察实践得出果,并研究分析,看是否能在赣南地区推广阮这种民族乐器。
③当地高校的音乐课程的开展情况,音乐专业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是否有涉及到阮的学习。
3、赣南客家的消费文化(在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的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后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①客家传统消费文化——重吃轻穿②客家人在孩子的教育花费投入比重不大:这点有可能影响到阮在赣南推广的进展。
③客家人在个人的娱乐消费比重比较高,但这个现象呈现在特定的少部分人群当中。
4、创新——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的灵魂本文最后从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后,大胆将阮这种民族乐器加入客家音乐文化当中,并尝试对传统的客家音乐做出改良,用不一样的演奏方式和不一样的乐器品表现客家的音乐文化,这是传统和民族的碰撞,期待它们产生非同凡响的火花。
(二)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数据来源:在万方数据中.以赣南客家音乐、赣南音乐、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采茶戏、赣南、客家音乐、兴国山歌、东河戏、傩戏、客家山歌等词语。
用题名、关键词、摘要、全文等方式检索,收录自19舳年至2010年关于客家音乐的各类文章和新闻报道共有五百多篇。
2、统计方法:“数字数据统计”和“非数字数据统计”是本文运用的两种统计方法。
数字数据统计通过对数字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取得反映赣南客家音乐文化状况的特征值,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3份,有效问卷379份。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1、研究的步骤:①主力收集整理有关赣南客家音乐的相关文献;②通读此阶段此课题类的学术研究成果;③依据论题寻找相关资料;④对当地采用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⑤论文撰写;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⑦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2、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法,统计法,系统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资料的收集研究完成本文3、进度安排:①2013年9月,查询相关资料.②2013年11月,选题,写好开题报告.③2013年11月底,做好开题报告答辩准备.④2014年1月,正文写作.⑤2014年3月,写好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⑥2014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⑦2014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汤光华,郭莉. 《1980-2010赣南客家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载《四川戏剧》.2012(6).[2]王思丹.《民族乐器阮发展之我见》.《大舞台》. 2010(1).[3]方良,周红,钟善金.《赣南客家民间吹打乐考察》.《中国音乐》.2004(3).[4]胡铭.《民族音乐的创新浅谈》.《北方音乐》.2013(1).[5]袁静芳.《枯木逢春盛世华章—“在阮乐复兴之路的探索”研讨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1).[6] 黄盈盈,潘绥铭.《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边界与限度----一个对“起点”的追问与反思》.《学术研究》.2010(7).[7]王耀华,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五、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六、教研室意见:签名: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