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与极化作用
表面
本体
则 IR R
浓差= IR - R
阳= IR - R 阳 阴= R - IR 阴
结论:
①浓差极化使阴减小,阳增加 ②可通过加热、搅拌降低浓差(因电极表面有 扩散层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浓差)。 ③极谱分析(利用滴汞电极上所形成的浓差 极化)。
的作用。
3. 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前
言
如前所述,对于G < 0的自发反应,可 设计成原电池,产生电功,但对于G > 0的 反应,必须对系统作功,例如加入电功,反应 才能进行。电解反应即是其中一种。
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臵称为电解池。当一 个电池与外接电源反向对接时,只要外加的电压大 于该电池的电动势E,电池接受外界所提供的电能, 电池中的反应发生逆转,原电池就变成了电解池。
2C l C l2 (g) 2e
上述电解产物与溶液中的相应离子在阴极和阳极 上又构成氢电极与氯电极,从而形成如下电池:
Pt | H2 | HCl( 1mol dm3 ) | Cl2 | Pt
此电池的电动势与外加电压相反,称为反电动势。
下面分析一下电流-电压曲线:
当开始施加外电压时, 几乎无电流通过,阴、阳极 上无H2 (g) 和Cl2(g)放出。
结论:活化极化 极化 = IR - R
析出电势: 阳,析出=阳,R 阳 阴,析出=阴,R - 阴 最终结果:阳极更正, 阴极更负
分解电压: E 分解 阳,析出 - 阴,析出 =E 可逆 阳 阴
3.极化曲线—超电势的测定
超电势或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规律反映了电化学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
极超电势 阳 分别定义为:
阴 (可逆 不可逆 )阴
阳 (不可逆 可逆 )阳
1.浓差极化
原因: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溶液的浓度和本体 溶液(指离开电极较远,浓度均匀的溶液)浓度发 生了差别所致。
如:Ag+(aq.)│Ag(s)电极 (1)阴极 Ag+ + e- Ag Ag+接受电子生成Ag速度快,而Ag+从溶液中 向电极表面扩散慢。
解:E = 甘汞 - 不可逆 = 1.0685V 而 不可逆 = 可逆-ηH2 (2H+ +2e-=H2) 所以:ηH2 = E- 甘汞+ 可逆 = 1.0685-0.2802+RT/FlnαH+ = 0.7883+0.05916lg(0.265×0.1) =0.6950V
(1)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Emax) /R ,R 指电解池电阻。
以下,我们由表列实验结果,来分析分解电压与原电池的 电动势(即理论分解电压,由能斯特方程算得值)的关系。
表:10.1 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分解电压(室温,铂电极)
电解质 HCl HNO3 H2SO4 NaOH CdSO4 NiCl2 浓度 c / mol ·dm-3 1 1 0.5 1 0.5 0.5 电解产物 H2 + Cl2 H2 + O 2 H2 + O 2 H2 + O 2 Cd + O2 Ni + Cl2 E分解 /V 1.31 1.69 1.67 1.69 2.03 1.85 E理论/ V 1.37 1.23 1.23 1.23 1.26 1.64
反电动势达极大值 Eb,max。
电 流 I
3
再增加电压,使I 迅速增 加。将直线外延至I = 0 处, 得E(分解)值,这是使电解
2 1
E分解
电压E
池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的 最小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我们把外加电压等于分解电压时两极的电极电 势分别称为它们的析出电势。
若外加电压大于分解电压,则电流 I = ( V –
中的杂质等。
Tafel 公式(Tafel’s equation)
早在1905年,Tafel 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电 极反应,超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如下的定量关系:
j a b ln j
式中j是电流密度,[j]是j的单位,这样表示 使对数项中为纯数。a,b是常数。常数a是单位电流
电势,才使得镀Zn,Sn,Ni,Cr等工艺成为现实。
氢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从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在石墨和汞等
材料上,超电势很大,而在金属Pt,特别是镀了铂
黑的铂电极上,超电势很小,所以标准氢电极中的 铂电极要镀上铂黑。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很多,如电极材料、电极表面 状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
后,电流随电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如下图:
这时两极出现气泡。图中的D点所示电压,是 使电解质在两极继续不断进行分解所须最小外加电 压,称为分解电压。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氢离子向阴极(负极) 运动,在阴极被还原为氢气。
2H 2e H 2 (g)
氯离子向阳极(正极)运动,在阳极被氧化为 氯气。
A
电 极 2 电 极 1
电位计
甘汞电极
例:298K时,用Pb(s)电极来电解H2SO4溶液(0.10mol· kg-1, γ ±=0.265),若在电解过程中把Pb阴极与另一摩尔甘汞电极相连 组成原电池,测得其电动势E=1.0685V,试求H2(g)在Pb上的超 电势。 (只考虑H2SO4的一级电离。已知φ甘汞=0.2802V)
RT 1 RT ln ln a Ag F a Ag F
a Ag
IR R 平衡状态
表面
a Ag
本体
(2)阳极 Ag Ag+ + e-
RT ln a Ag F a Ag a Ag
§10.1 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发生
电解时所必须外加的最小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该电
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
E(理论分解 ) E(可逆)
电解: 在电池上若外加一个直流电源,并逐渐增加电 压直至使电池中的物质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这 就是电解过程。
下图是一个实验:在大气压力下,于1 mol·dm-3 的盐酸溶液中放入两个铂电极,电极两端的电压由伏 特计V测出,电流由安培计G测出,电位大小由可变电 阻R的位臵调节。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 电压增加,电流仍增加很小。但当电压增到某一定值
可逆 (阳),可逆 (阴)
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 电极实际分解电势值对平衡值的偏离也愈来愈大,这 种对可逆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 不可逆 与可逆电极电势
可逆 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 阴 和阳
实际上若使电解池连续正常工作,所加电压E外>>E。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H2、Cl2
, NaOH的氯碱
工业,E=1.3V, 槽电压为2030V,为的是克服 电阻和极化作用(在原电池放电与电解池电解时 ,都有一定量电流通过电极,电极平衡状态被破 坏,电极过程为不可逆的,这种电极电势偏离平 衡电极电势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本章介绍电解池的极化作用、电解在工业上的应 用及金属的防腐和化学电源等。
2.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
速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为了使电极反应顺
利进行所额外施加的电压称为电化学超电势(亦称
为活化超电势),这种极化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如:氢电极 (1)阳极:H2 2H+ + 2er(电化学反应速率) < r(电子迁移速率),导致 阳极缺电子,即正电荷积累,致使IR(阳)升高 (2)阴极:2H+ + 2e- H2 r(电化学反应速率) < r(电子迁移速率),导致阴 极富余电子,即负电荷积累 ,致使IR(阴)降低
利用这种极化降低金属的电化腐蚀速度。
η阳 j(电流密度)
E可逆 -ΔE不可逆
η阴
E去极化作用: 加入某物质(去极化剂)较易在电极上反应,可使极 化减小或限制在一定程度内。
金属在电极上析出时超电势很小,通常可忽略不计。 而气体,特别是氢气和氧气,超电势值较大,不可忽略。
=阳,R 阳 阳,析出 =阴,R - 阴 阴,析出
1.阴极上的反应
电解时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发生还原的物质通常有(1)金属离子,(2)氢离子
(中性水溶液中 aH 107 )。
+
判断在阴极上首先析出何种物质,应把可能发
生还原物质的电极电势计算出来,同时考虑它的超
电势。电极电势最大的首先在阴极析出。
中间三行分解产物均是氢气与氧气,实质是电解水。
电解质 HNO3
浓度 c / mol ·dm-3 1
电解产物 H2 + O2
E分解 /V 1.69
E理论/ V 1.23
H2SO4
NaOH
0.5
1
H2 + O2
H2 + O2
1.67
1.69
1.23
1.23
由此可看出,用平滑铂电极时,实际的 E分解 常大于E理论 。 即使将溶液、导线和接触点的电阻降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分 解电压还是大于原电池电动势。这主要是由于析出电极电势偏 离平衡电极电势的原因。为了对每一个电极上的过程进行深入 的研究,应当研究电流密度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平衡电极电势 E理论
析出电极电势
实际E分解
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
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还要克服由于极化在
阴、阳极上产生的超电势 (阴) 和 (阳) ,以及克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