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1)浓差极化——扩散过程的迟缓性而引起的极化。
浓差极化是在电流通过时,由于电极反应的反
应物或生成物迁向或迁离电极表面的缓慢而引起的
电极电势对其平衡值的偏离。
阴极:Ag++eAg,
v扩<v反,
m,<m=m
’ Ag


/ Ag


RT F
ln1 m' Nhomakorabea


即: 可 逆 > 不 可 逆 阴极极化的结果是阴 极电极电势变得更负。
η阳 j(电流密度)
E可逆 -ΔE不可逆
η阴
E可逆

电极电势

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原电池与电解池极化的差别
当有电流通过电解池, 电解池的端电压大于平 衡电池电动势。
即:E = E平 +ηa +ηc
当有电流通过原电池, 原电池的端电压小于平 衡电池电动势。 即:E = E平 -ηa-ηc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
(1) 电流密度J 一般 , J越大 , 超电势越大。不同的物质,其 增大的规律不一样。 (2)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 以氢电极为例:
J= 100 A/m2时,
若电极材料为Ag,η= 0.13V;
若电极材料为Pt(光滑),η= 0.16V;
若电极材料为Pt(镀有铂黑),η= 0.03V。
(3)温度 温度升高,超电势减小。 一般,每增高1度,超电势减小2mV。 除了以上因素外,电解质的性质、溶液中的杂 质对超电势均有影响。所以,超电势的重现性不好。 一般说来析出金属的超电势较小,而析出气体 (特别是氢、氧)的超电势较大。
§10.2 极化作用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10.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10.5 化学电源
*§10.6 电有机合成简介
原电池
电解池
丹尼尔(Daniel)电池
放电时:
A Zn (-): Zn →Zn2+ + 2eCu(+): Cu2+ + 2e- →Cu 电池反应: Zn + Cu2+ →Zn2+ + Cu + Zn (+) : Zn2+ + 2e- → Zn Cu (-) : Cu → Cu2+ + 2e电池反应: Zn2+ + Cu → Zn + Cu2+
E可逆+ΔE不可逆
η阴
E可逆
η阳

电极电势

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2) 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正极是阴极。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阳极析出电势变大, 阴极析出电势变小。 缺点:由于极化,使原电池的作功能力下降。 作用:利用这种极化降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速度。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引言
本章通过对电解过程中实际分解电压大于理
论分解电压现象的分析,引出有关电极极化、析 出电势和超电势等概念,并详细分析电极极化产 生的原因及其类型。将得到的有关结论用于讨论 实际电化学过程中(如金属腐蚀及防腐、电解时 的电极反应)规律等。
第十章
§10.1 分解电压
电解与极化作用
阴, 析出 阴, 可逆 阴
阳, 析出 阳, 可逆 阳
析出
E 分解 阳 ,
阴,
析出
E 分解 E 可逆 阳 阴
实验证明,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有关。描述电极电势 与电流密度的关系的曲线为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超电势的测定
+

A
电 极 2 电 极 1
(阴 ) E (阴 , 平 ) E (阴 , 不 可 逆 ) (阳 ) E (阳 , 不 可 逆 ) E (阳 , 平 )
浓差极化的消除
浓差极化是由于扩散慢引起的,一般采取
加快扩散速度的方法就可以降低浓差极化引起 的超电势。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浓差极化,因为静电作 用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在电极表面始终存在 双电层。
1 2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理论上,分解电压应等于发生反应的两电极的 原电池电动势。
Eb,max =E分解= E可逆
实际上,分解电压大于发生反应的两电极的原 电池电动势。 Eb,max =E分解> E可逆
我们由表列实验结果,来分析分解电压与原电池的电动势
(即理论分解电压,由能斯特方程算得值)的关系。
当研究电流密度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平衡电极电势 析出电极电势 φ理论 实际φ分解
§10.2 极化作用
极化(polarization)
当电极上无电流时,电极处于平衡态,它的电势是 平衡电极电势(可逆电极电势)。
可逆 阳 ) ,可逆 阴 ) ( (
当电极上的电流密度增加时,不可逆程度越来越大, 电极电势对平衡电极电势偏离越来越远。
以上两种极化效应的结果,都是使阴极电势更负, 阳极电势更正。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和阳极超 电势分别定义为:
阴 ( 可 逆 不 可 逆 ) 阴
阴, 不可逆 阴, 析出 阴, 可逆 阴
阳 ( 不 可 逆 可 逆 ) 阳
阳, 不可逆 阳, 析出 阳, 可逆 阳
用Pt电极电解HCl水溶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当外加电压很小时,
几乎没有电流,电压增加,
电流仍增加很小。
但当电压增到某一定 值后,电流随电压的增加 而急剧增加,如下图。
电 流 I
3
2 1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
氢离子向阴极(负极)运动,在阴极被还原为氢气。
2H
当外加电压小于分解电压时,形成的反电动
势与外加电压相等,本应当没有电流通过。但由
于产生的氢气与氯气从电极向外扩散,使得它们
在两极浓度略有减小,所以反电动势小于外加电
压,电极上仍有微小电流通过。
当外压增至2-3段,氢气 和氯气的压力等于大气压力, 呈气泡逸出,反电动势达极 电 流 大值 Eb,max。 I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无电流通过,阴、阳极上无 H2 (g) 和Cl2(g)放出。
电 流 I
3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 产生少量氢气和氯气,但压 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所产生的氢气和氯构成了 原电池,外加电压必须克服这 反电动势,继续增加电压,I 有少许增加,如图中1-2段
1
2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氢超电势
电解质溶液通常用水作溶剂,在电解过程中,H + 在阴极会与金属离子竞争还原。
利用氢在电极上的超电势,可以使比氢活泼的金
属先在阴极析出,这在电镀工业上是很重要的。
例如,只有控制溶液的pH,利用氢气的析出有超
电势,才使得镀Zn,Sn,Ni,Cr等工艺成为现实。
氢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从氢气在几种电 极上的超电势,在石
a——与电极材料、表面状态、溶液组成、温度等有关。
所以,氢超电势的大小主要由a决定。a越大,氢 超电势越大。
如果表示为: a b ln j
b
在常温下一般等于 0 .0 5 0 V
阳极: Ag Ag++e ,
v扩<v反,
m < m’
’ Ag


/ Ag


RT F
ln
1 m'



即: 可 逆 < 不 可 逆 阳极极化的结果是阳极电 极电势变得更正。
阴极上有: 阳极上有:
可逆 > 不可逆
可逆 < 不可逆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 阴 和阳 极超电势 阳 分别定义为:
表: 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分解电压(室温,铂电极)
电解质 HCl HNO3 H2SO4 NaOH CdSO4 NiCl2 浓度 c / mol · -3 dm 1 1 0.5 1 0.5 0.5 电解产物 H2 + Cl2 H2 + O2 H2 + O2 H2 + O2 Cd + O2 Ni + Cl2 E分解 /V 1.31 1.69 1.67 1.69 2.03 1.85 E理论/ V 1.37 1.23 1.23 1.23 1.26 1.64

2e

H 2 (g)
氯离子向阳极(正极)运动,在阳极被氧化为氯气。
2Cl

Cl 2 (g) 2e

但是,上述电解产物与溶液中的相应离子在阴极 和阳极上又构成氢电极与氯电极,从而形成如下电池:
Pt | H 2 | HCl( 1mol dm
3
) | Cl 2 | Pt
该电池的电动势与外加电压相反,称为反电动势。
(B) 为阳极:v反< v电, 则反应生成的电子已传输出去,但Ag+仍留在阳极上, 使电极上积累过多正电荷,使电极电势变正。
极化的结果:
阴极极化的结果是阴极电极电势变得更负。
阳极极化的结果是阳极电极电势变得更正。 超电势η= |Ei – Ee |
(阴 ) E (阴 , 平 ) E (阴 , 不 可 逆 ) (阳 ) E (阳 , 不 可 逆 ) E (阳 , 平 )
(2)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反应本身的迟缓性引起的极化。
电化学极化是在电解过程中,由于电极反 应进行缓慢,而引起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 电势的现象。
以银电极为例:
(A)为阴极:v反< v电, 则由电源输入阴极的电子来不及消耗,即溶液中Ag+ 不能马上与电极上的电子结合,变成Ag,造成电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