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在适当时机,实施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重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特色;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有必要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从多年的实践看,本校生源素质较好,又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完全有条件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

对于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

我们反复精选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大多数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课程包含了由教育部全国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科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

课程坚持“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模块分为三部分:经典计量经济学基础模块、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拓展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含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总课时54 +10 课时(10 学时为上机实验学时)。

经典计量经济学基础模块由第
1 ,
2 ,
3 ,
4 ,
5 ,
6 ,7,8(一、二节),11 章组成,分配学时数36 ;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拓展模块由8(三节),9,10章组成,学时数8-10;实践应用模块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和课程论文(12章)三部分组成,包括课程论文讨论,课程论文公开答辩,以及上机实验等教学环节。

课程论文10学时,另外,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外安排不低于10学时的上机实验教学时间。

具体的知识模块顺序与对应学时如下: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不仅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各章节讲授中知识的重点难点。

课程组认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应升华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课程的内容回答“教什么?”、教学方式回答“如何教?”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各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各个专业及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课程内容有共同性需求和专门性需求之别,其中共同性体现为最基础性知识。

为此,教材和教学中我们明确了最基本要求,这是教学的重点。

同时还提出了若干供各专业选择的教学内容。

此外,还在以下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1、强调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不是数学课。

但是计量经济学离不开数学和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描述离不开数学过程。

不过如果只是重点讲理论方法,课程过于数学化,学生对其经济背景不清楚,不明白这些理论方法应怎么应用,就会失去了对经济学各专业的实际意义。

对于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过程。

我们强调本科的计量经济学要“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不是没有必要的数学推导,而是把数学过程只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基本思想的工具,不加过分强调。

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为此在教材、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都作了改革。

在新编的教材中,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设置了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提出的“引子”,目的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体会到本章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不是抽象地讲理论和方法。

在理论方法的讨论中,凡是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都放到附录中或在网络教学资源中供参考。

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说明本章讨论的主要方法如何通过EViews计算机软件去实际运用。

实践证明这样编写的教材更加适合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坚持“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教师讲课的着重点是基本思想的分析,在对方法讲解的基础上,从实际经济问题的实际例子出发,通过案例又回到经济问题的分析,并指导学生通过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论文”,去自己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以提高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还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重点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课堂授课的基本框架。

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也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不强调数学推导,实际应用(含课程论文及答辩)占40%。

期末考试只占60%。

2、实践能力培养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方面,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外,课程论文及其答辩是一种好形式。

具体采用了学生自选题目、分组课下准备、完成论文初稿、课堂公开答辩讨论、教师点评、课后修改课程论文的方式。

上机实验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另一种好形式(详细论证见4-2-4)。

3、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要做到“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
合,教学学时有限,加之开课学生人数多,教师负担很重。

为此教学中要精选讲课内容,大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十分必要。

为配合教学改革,建设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主页,包括了17个栏目,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4、推动教与学的互动,强化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

为了反映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了包括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与看法;学习方式;不同章节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基本思路、方法、工具的掌握程度;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等10个方面内容的调查方案和专门的调查问卷,对所有参加《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分析,以得出具有指导教改意义的若干信息与结论。

了解掌握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可帮助和指导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与改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差距,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及时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除了第一章和第十二章以外,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安排为“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

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

具体做法是在数量分析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

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实验项目表(如下所示),编写了上机手册(见网络资源)。

实践证明,经过10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 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从对2000、2001、2002级同学的最近三次事后问卷调查看,关于对“参加计量经济学上机实习收获的自
我评价”问题的回答,在1(无收获)和5(收获大)的5级程度分类中有如下结果:
可以看出,调查结果普遍集中在 3 , 4 这个程度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上机实习的收获较大。

实验室教学项目表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实验类别: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