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

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

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创造力植根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

秦汉时期,造纸术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章算术》里的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隋唐时期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隋朝时期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隋朝时已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都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那时中国的首都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的文明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

宋元时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火药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城堡,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出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等。

了解了这些,自然能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祖国的骄傲,一种奋发图强,继承长辈、愿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向上之心,油然而生。

其次,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罪行和国内反动阶级对外投降卖国行为,以及歌颂中国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不屈不绕的斗争精神。

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使中华民族受尽了欺压和凌辱,逐步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各族人民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反抗精神和震惊世界的反抗力量。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都是这种精神和力量的表现。

正是这种英勇顽强的爱国反帝精神和巨大无比的反抗力量,才能使任何帝国主义都不能灭亡中国,而且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热爱和仇恨是互相对立的,仇恨敌人越深,对祖国越热爱。

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罪行,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油然而生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对国家未来所负有的历史使命感。

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赋予爱国主义的新的内容。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运动和历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都失败了。

只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观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压迫,求解放的历史,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都以无比雄辩的事实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不得不相信这一道理,那么,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悟才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生动性,以情感人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情感。

历史知识是“死”知识,任何让历史“复活”,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爱国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事件的动人材料介绍得具体生动、有头有尾、有血有肉。

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最壮烈的黄海海战时,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黄海海战扣人心弦的战事情景:邓世昌和全舰将士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冲撞“吉野”的事迹,给学生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讲述董存瑞的事迹时,进行具体生动地介绍:在当时危急的关头,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三.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感染性,以榜样鼓舞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以先进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

如林则徐崇拜岳飞,终身效法;孙中山从小要做洪秀全第二等。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

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强烈地感染学生。

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硝烟的林则徐,血染战袍的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与舰同存亡的邓世昌,为变法不惜抛头颅的谭嗣同,还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都是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尽管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为国奋斗,为国捐躯。

使学生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懂得我们国家的今天是千百万爱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懂得个人的命运要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油然而生的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比较,以理服人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有益的启迪。

如讲造纸术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后来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此之前,日本、朝鲜都用简和帛来书写,印度用白树纸,棕榈树叶书写,埃及用的是“纸草”,欧洲则用羊皮纸,抄写一本圣经要用300张羊皮,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再譬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第一人,比欧洲早1100多年;郭守敬编成《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多年等等。

这样对比,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长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光是一味地追述中国是如何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如何在世界上领先的,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指出我国科学技术大约从明朝中后期起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特别是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我国封建制度衰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惨遭列强“瓜分豆剖”,向学生明确指出这些历史史实,承认我国与其它国家存在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种对中国历史纵向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五.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结合当前实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爱国主义教育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且具有时代气息。

目前,我国在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经济、国家政治和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路线取得了伟大成就;思想路线上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个文明建设,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刷了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民族耻辱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探索,才能结合现实需要,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好的效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贡献。

总之,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当代中国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宝库和生动教材。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动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举,将在学生心中形成巨大的合力。

“爱国”不再是个空洞的概念,它必将逐步“升华”,成为学生振兴中华,奋发进取的动力。

参考书目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研究出版社 2009年7月2. 《外交与国防》中国时经出版社 2009-7-103.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出版社4.朱汗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