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2013-第二章

金融学2013-第二章

金融学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 逄金玉
2013
第二章 货币起源、职能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起源与货币形式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自货币产生起,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交 换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商品交换都经过两个阶段: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媒 介的交换。在历史上,牲畜、兽皮、贝壳等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 媒介。我国最早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是贝壳,因此贝壳也被看作是 我国最早的货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 来)、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等价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和货币形式的 发展历程。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 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 生了。
2.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最初, 一般的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承诺可以随时兑现成 金属货币。到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 行,由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 各国普遍流通银行券,但流通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金属货币量,银 行券也可以兑现成金属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国 停止了金币流通,银行券也普遍停止了兑现,到20 世纪70年代, 货币完全与金属脱离关系。 3.存款货币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普遍为客户提供转 账结算服务。银行转账结算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特别 适合企业间的大额商品交易。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 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在各国的 货币构成中,存款货币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流通中的现金的数量。
(二)信用货币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 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 值,信用货币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 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 式。 1.纸币 纸制货币是指用纸制作的货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 早的国家。早在10世纪末的北宋时期,交子——一种用纸制作 的货币,就已经较广泛地在市场中流通。到南宋时期,交子已 经成为一种主要货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元、明时期, 都曾在全国范围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中统元宝钞”、“大明 宝钞”是典型的代表。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 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 1.实物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所谓实物货币,是指以自 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例 如在我国,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 商时期,贝币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实物形态的货币越来越 难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商品交换对于货币的需求。首先,实物货 币不易分割。其次,实物货币不易保管。第三,有些实物货币 的价值较小,大额的商品交易需要大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 携带不便。于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替代了实 物货币,货币形态进入了金属货币时代。
4.电子货币 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 进行支付的货币。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 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如招商银行储蓄“一卡 通”是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一种以磁条卡片取代存折、存单的 储蓄存款凭证,集本、外币,定、活期各种储蓄帐户于一卡。 上述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实际上是从币材的视角进行描 述的。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 再发展到用纸制造货币,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推 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 货币产生的需求。
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用黄金铸造的金币出现也 很早,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西方的金属铸币通
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的多少受制 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 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 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流通中的货币有主币和辅币之分。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 通中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指用法律规定的金属币 材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造的货币,如银本位制度下铸 造的银币,金本位制度下铸造的金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1 个 货币单位以上的现钞也被称为主币,所谓辅币,是指1 个货币单位以 下的小面额货币,如我国人民币的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等,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国家一般通过法令的形式对流通中各类货币的支付能力进行规定。 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 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 亦或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也就是说,无限法 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通常情况下,主币为无限法 偿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相对,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 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辅币 通常为有限法偿货币。
1.规定货币材料 这是指国家用法令的方式规定用哪种材料充当铸造货币的 币材。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如国家 用法令规定白银作为铸造货币的币材,则这种货币制度就称为 银本位制,同理,如果国家规定黄金为货币材料,那么这种货 币制度就称为金本位制。以我国为例,从先秦至清代,铜一直 是政府规定的币材;其他币材先是贝、然后是帛,再后是白银, 与铜并行流通并大都为政府所认定。在16~18世纪的西欧,许 多国家的政府明确规定金、银同为法定币材,这种货币制度被 称为金银复本位制。单一的金本位制的历史并不长,英国也是 直到1816年才正式宣布实行金本位制。此后,世界主要工业化 国家相继实行金本位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难 以为继。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法令中都不再规定货币 材料,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规定货币单位 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 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各国法律规定的货币单位名称,通常都以习惯形成的名称为基础。 按照国际习惯,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几 国同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美元、加元、 日元等。我国有些特殊,货币的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的名称是 “元”。 (2)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就是规定每一货币单 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如1890年英国法律规定,1英镑的 含金量为 7.97 克。当流通中只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但信用货币尚 未与黄金脱离直接关系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规定货币单位 的法定含金量,如美国在1934年到1971年期间规定1美元的法定含金 量为 0.888671 克黄金。当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货币与黄金完全脱离 关系,流通中全部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则 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 即汇率。
2.金属货币 用金、银、铜等金属充当货币有很多优点,如金属易于分割, 可按不同的比例任意分割,媒介不同数额的商品交换,分割后还可以 冶炼还原;金属也易于保管,金、银、铜等都不易被腐蚀;金银的价 值高,便于携带,较少的数量就能媒介大额的商品交易。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形态流通的,每次交易都要鉴定金属条块 的成色,称量重量,有时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条块进行分割, 非常不方便。为了便利交换,政府开始用金属铸造铸币,即由国家印 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国家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类似 于铲形农具的“布币”、仿照刀状铸造的“刀币”、延续贝币形状的 “铜贝”等多种形状的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到战国中期,圆形方 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 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银铸币是直到清朝末 期才开始铸造,最初是有龙的图案的“龙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铸 造了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 银元。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二)交易媒介 自货币产生后,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 品所有者将其商品卖出,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他所需 要的商品。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 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 (三)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赊销情况。在这种商品买卖 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 交易媒介,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没有商品在同时、 同地与之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 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三)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定义与度量的两种方法:归纳方法与实证方法。归纳方法在 界定什么是货币时,侧重于货币的特质,因此,归纳法将货币狭义地 界定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西方学者: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实证定义法强调货币对经济及货币政策具有的重要影响,按照实 证方法的定义,货币是与国民经济有很强相关关系的、而且可以由中 央银行加以控制的流动资产或流动资产的集合。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 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等。 流动性——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所谓资产的流动性,就是 指将一种资产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一项资产的流动 性越高,货币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低,货币性也越低。 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广义货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