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
分析论点
1、请将六国分为两类: 赂秦者,韩魏楚; 不赂秦者,燕赵齐。 2、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失强援”。 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写作动机
而乃贪疆埸(y 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尺寸之利, 而乃贪疆埸 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讨论交流
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1、韩魏楚因割地求和; 2、燕国因荆轲刺秦; 3、赵国因李牧被诛; 4、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公元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年 韩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 公元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公元前 年 公元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公元前 年 公元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公元前 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公元前231年 魏景闵王主动向秦进献出丽 公元前 年 以求缓兵。 邑,以求缓兵。
——【清】 李桢《六国论》
时代背景
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 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 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 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 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 1004年 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 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议定,每年给辽“ 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议定,每年给辽“岁 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 10万两, 20万匹;1042年 万两 万匹 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 10万两 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 万匹;1044年 宋又与西夏签约, 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 万两、 15万匹 茶叶3万斤。 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 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 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 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让我 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六
国
论
【北宋】苏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 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 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 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体会感悟
•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苏氏一门三父子都写过《六国论》,请课 下查找苏辙与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 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北宋】欧阳修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 切而淋漓。 切而淋漓。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 生录》卷五
•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地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选自《贞观政要》
朗读课文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 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理解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2、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 同解决。 3、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分析课文
秦灭六国时间表: 1、公元前230年灭韩; 2、公元前225年灭魏; 3、公元前223年灭楚; 4、公元前222年灭燕、 灭赵; 5、公元前221年灭齐。
——【北宋】苏辙《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六国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唐】杜牧《阿房宫赋》
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 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 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北宋形势图分析
老泉论六国赂秦,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 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明】何仲默
语言风格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 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 之文,吾意足矣。 苏洵)之文 有所未足,今见子 苏洵 之文,吾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