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5
重要的发现是
EM在位内膜基因差异
(3)
共克隆了32个差异片段。申请了Genebank 注册号。大 小介于300-1500bp。将已测序的差异片段分为三类:

第一类序列与已知基因的同源性高于98%,可以认为即 是代表该基因,有14个这样的克隆; 第二类序列在数据库里有高度同源的EST,其中有的与 其同源EST完全相同,但所代表的基因的全序列尚未找 到,这类的克隆有10个; 第三类有4个,是未在数据库中找到高同源的序列的克 隆,可能代表新的基因。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9
侵 袭(Aggression)

侵袭的发生需要细胞外基质(ECM)
的降解和重建。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最为重要,
EM患者之异位间质细胞中MMP2、
MMP9表达增高,促进了种植侵袭。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
血管形成(Angiogenesis)
重要的发现是
动物模型 (猕猴EM模型)

(7)
5只实验猴中,4只成功,2只形成异位囊肿 1只未形成内异症病灶,盆腔情况极好
猕猴的个体差异是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在位
内膜决定之。
免疫可能不是EM的主要起因,但却是发生发展中
的一个重要环节。 子宫内膜在盆腹腔作为抗原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 应,内膜的性质是免疫反应结局的重要因素。

血管形成使异位内膜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 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上 升;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血小板反应素 (TSP-1)则水平下降。


它们在不同病变中表达不一,表明不同病 变的血管活性不同;它们在内膜异位症患 者和非内膜异位症对照组表达不一。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血管形成
(Angiogenesis)
AAA 发病模式
在位内膜决定论
“源头治疗” “标本兼治”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作用。” ----毛泽东
在位内膜决定论

70~90%经血逆流,10~13%发生EM
人工流产不增加EM发生
会阴EM只占0.87/万,CS疤痕EM只占3.0/万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30
重要的发现是
(6)
动物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CAM)
VEGFR在EM之内膜腺体细胞、间质细胞表达 (腺细胞>间质细胞) 促进血管新生 为在位内膜生物学特点使然。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31
Control
Anti-VEGF
鸡胚子宫内膜异位症模管 形 成 图 解
R e d
Proliferation Partial Shedding Migaration
Neovascularization
Black
Inflammatory reaction fibrosis
White
Hypothesis of the evolution of 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粘附包括同种细胞间脱离粘附及异种细 胞间得以粘附。 粘附分子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 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家族。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7


附 (2)
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CD54)
是非常重要的粘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
白的超家族。

在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ICAM-1水平高 于正常,且随期别而上升。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
内异症(EM)的现代定义是子宫内膜在子宫
腔以外生长,引起病变或症状。
内异症累及 10%~15%的育龄妇女,发病率上
升,有“现代病”之称。

内异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育,严 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和复发

转化理论(Metaplastic theory)
体腔上皮或间皮(Coelom-epithelium or mesothelium)化生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
发病学说纷云,仍以经血倒流、
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为主要理论。
关键在于
科学解释 模型建立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性,成为难治之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部位
卵巢,子宫浆膜,输卵管,子宫
骶骨韧带,子宫直肠凹,直肠,膀
胱等处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4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病 变 分 布
盆腔的“沙尘暴”
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约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 10%

可在身体各个部位,但以肠道、 泌尿系腹壁及会阴切口、肺部等 部位较多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6
Fig Fluoro-DDPCR electrophoresis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 Lang JH, et al.
27
基因差异

是EM患者与非EM正常者在位内膜的根本差异; 是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之间的一种差异; 是不同人(即患者与非患者)经血逆流或经血内 膜碎片是否“异地”粘附、侵袭、生长的关键; 是“源头治疗”的理论基础 是EM基因治疗的生物学依据。
重要的发现是

(2)


EM在位内膜RANTES(Regulated 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 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和分泌激活调节 因子)表达强度 RANTES --单核巨噬细胞游出,激活 (免疫异常,易发生粘连、血管形成)异 位内膜受刺激--RANTES 正反馈“链式反应”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9
重要的发现是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形态学
分泌期在位内膜(非EM对照) 光镜—分泌细胞增加,血管腔扩张 电镜—分泌细胞微绒毛增多,延长 细胞浆中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 体、核糖体)增加 纤毛细胞增多,延长 表明EM在位内膜形态差异,有强侵袭性、粘 附性、血管丰富易于新生。 “在位内膜决定论”的组织形态学基础和佐证。




香烃,通过AhR(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介 导破坏内分泌系统,作用于免疫调节。 1993年,弥猴模型,TCDD暴露,79%罹患EM。 日本学者报告地区性污染造成人EM升高。 UCSF 试 验 TCDD 上 调 RANTES ( 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引起巨噬细胞集聚。 诱导内膜间质细胞分泌RANTES蛋白。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8

附 (3)
钙粘蛋白(Cadherein)为同种细胞间 之调节分子,其复合体E- Cadherein、 N-Cadherein 可以抗侵袭,而其分子结 构的破坏将使细胞间失去粘附,血清中 SE- Cadherein上升(内膜异位症者高 于正常)。细胞获得了侵袭性,细胞获 得了迁徙(转移)能力。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5
“AAA”模式与“三部曲”

A. Attachment:
黏附
A. Aggression:
A. Angiogenesis:
侵袭
血管形成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6
粘 附(Attachment)

粘附是异位内膜“入侵”盆腹腔及其它 器官组织的第一步。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郎 景 和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定义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在子宫腔表面, 如果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生 长并且反复出血,引起症状,即称为子宫 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 (EM)。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8
病 因 学
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遗传学说
免疫学说
医源性(直接移行)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9
内异症的发病
“双转” 或 “Double M” 理论

转移理论(Metastatic theory)
植入性 (Implantation) ---- 经血逆流种植 侵入性 (I n v a s i o n) ---- 内膜细胞经 血流及淋巴运送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6
1920年Cullen创作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简图
我们将其认为是一种“良性癌”
“A B C”---- A Benign Cancer

遗传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出血引起的疾病 器官依赖性疾病 激素依赖性疾病
1998. Quibec Int EM
“基因差异是根本的差异”--粘附、 侵袭、血管形成等均不相同。
琉璃作品《众妙》
源 头 治 疗 标 本 兼 治
“北京的沙尘来自西北,西北的水土改良、 营造防护林就是保卫北京……”
---老百姓说

改变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组织学特征


阻止异位内膜的“生根、生长、生病” 治疗已形成的病变(28字方针)
减灭和去除 病灶, 缓解和消除 疼痛
改善和促进 生育, 减少和避免 复发
AAA程序及其治疗的理论意义
粘连 粘附因子 侵袭 MMP 血管形成 ECM破裂 抗粘连 抗粘附因子 抗侵袭 TIMP 抗血管形成 ECM修复
39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局部环境因素
分解细胞因子、如IL1、IL8、TNF-a等
可刺激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与纤维连接蛋
临床循证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