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考纲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鼻祖:威尔伯、施拉姆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索绪尔:能指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

3)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理解: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符号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4)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 3、基本功能(课本第38页):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4、符号的结构:能指(意符)——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意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5、符号的意义:辞典意义和引申意义6、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②社会公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

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二、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合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课本第39页)2、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3、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是概念符号(即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4、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者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符号定义的暧昧性:①本身意义模糊②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境意义·(课本第41页)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二、象征性互动理论(课本第43页)1、创始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2、观点: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5、主要概念:意义、社会互动、解释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5)反馈(课本第49页)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一、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课本第50页)1、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3、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二、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课本第50页)1、内容: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噪音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到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反馈的环节。

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时常见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课本第52页)2、内容:2、缺点: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三、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及其特点(课本第53页)1、内容:2、特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3)适用范围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局限:提到唯一的外部条件和因素是“噪音”,且对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复杂性说明不够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结构:(课本第55页)特质:多重结构特性: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播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本质特点:(1)受传双方是个体系统,存在任内传播(2)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分属于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传播运行在社会系统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相作用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内容:(课本第56页)影响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组织、媒介内容公共性约束力、受众反馈、讯息本身、媒介性质压力影响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自我印象、人格、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媒介的压力三、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内容:p58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容: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理论体现了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这种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这种反映不是简单再现,而会进行自我加工。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特点:1)并非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2)其过程并非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3)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动机3、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4、动机:1)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四、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的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这种自我与他人的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感情。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一、集合行为的含义及基本条件(课本第84页)1、含义: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2、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3、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奥尔波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 =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目前采用的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的“信息流”的特异点: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②流言信息的变形与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二、群体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课本第79页)1、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2、意义:1)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2)对个人成员也有重要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三、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1、群体意识:1)概念: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2)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3)核心内容:群体规范2、群体规范:1)概念: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2)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3)主要作用: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四、组织对外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课本第88页)组织的概念:广义: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狭义: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任意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门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合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1)组织内的人际传播(2)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1)书面媒体(2)会议(3)电话(4)组织内公关媒体(5)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示系统(CIS)宣传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课本第99页)1、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二、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赖克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四、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1)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联系、遗产继承(2)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3)经济功能:经济信息收集、提供、解释、开创经济行为五、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的功能观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6、社会规范强制功能7、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信息和知识,生活的有用信息,文化享受,娱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②“怀疑主义”六、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李普曼)8、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