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摘要】:本文叙述了企业家精神的含义与构成,讨论了创新风险并结合创新途径谈论了企业家如何消除创新惰性。

企业需要企业家精神,那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的财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可分割。

【关键字】: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创新惰性;创新途径一、企业家精神1.企业家精神的含义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

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2.企业家精神的构成(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在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资本主义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有创新者存在,只有创新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即创新者一企业家。

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人。

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消亡。

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

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

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自己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像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例如,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理查德·坎迪隆(RichardCantillion)和弗兰克·奈特(Frank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risk)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

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

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

”“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的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

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superman),但是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侠(spiderman),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

西门子公司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

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实施空间,并及时予以奖励。

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纪录和成长记录。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

但与此同时,从个人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

”货币只是成功的表现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苟子日:“学不可以已”。

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道:“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

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

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

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

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

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涉足移动通信,但是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免遭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

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信。

坚韧、执著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

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活动。

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骗。

”二、创新风险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但创新的风险也同样无处不在。

据美国创新经济学会统计,90%的企业创新归于失败,失败率始终居高不下。

一向以创新引领潮流而著称的英特尔公司开发Anypoint,最后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此外,西门子停产Xelibri系列手机的信息是近年来创新失败的又一个典型案例,高达数亿美元的投入付诸东流。

不可否认,创新风险始终与创新伴随。

创新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狭义的技术风险仅仅指开发产品等方面。

从广义来看,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技术风险也非常普遍,例如,服务系统的技术稳定性,管理中的信息系统能否正常支持运行,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内部资源整合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

创新中技术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关键技术预料不足,相关实验基地和设备的缺乏以及技术与其他环节的不配套。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针对产品创新和一部分服务创新而言,比如,价格的定位不够准确;产品性能(品质)缺乏稳定性;消费者因为消费惯性拒绝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营销组合可能出现的失误;竞争对手的迅速跟进造成自己为同业开拓市场,先驱成为先烈等。

此外,服务创新面临运营系统稳定性的困扰,考虑市场风险因素时尤其应防止技术至上主义。

3.生产风险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推出的新品种能否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复制,原材料来源是否有保障,生产上是否有周期因素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4.财务和政策风险几乎大部分创新都会不同程度遇到中途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资金链断裂,而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创新流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另外,比较容易忽视的当属政策风险,如果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能源、科技、税收、进出口政策不作深入了解,往往出现难以逾越的障碍。

5.管理风险企业组织内部的不协调,职能部门之间的不配合,领导层决策与意见的不统一和创新业务团队主要人员突然离开等引发的时间拖延、效率和质量低下都可以归结为创新管理风险。

总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总是不确定的(uncertainty)。

一家企业可以从事原来未曾料到的事件中获得意外利润(windfallprofit),也可能蒙受意外损失(windfallloss),因此,超额利润被看作是企业家进行冒险所承担的风险(risk)的一种报酬。

三、企业家的创新途径讲到创新的途径,就要先了解企业家的创新惰性,从十四世纪开始,企业家就成为了具有冒险精神、能承担创业和市场特殊人群的代名词。

1934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深刻剖析了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并从创新角度赋予企业家这一群体全新的内涵。

自此以后,企业家就和创新划上了等号。

但是,集“经济人”和“社会人”于一体的企业家也并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也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

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个人惰性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以及为捍卫垄断地位而产生的抑制创新活动的行为。

对处于一定产业环境中的组织领导者,即企业家来说,一旦产生创新惰性就意味着不能引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创新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今天的中国,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但我国在科技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有创新精神。

如何创新如何消除企业家的创新惰性呢?(1)建立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在企业家引领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并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下的过程中,沉没成本、替代效应和创新利益的外部溢出效应不可能完全被避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