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系气象专业,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毕业。
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从事研究工作。
长期担任研究生教学工作,被我国许多大学和研究生院聘任为兼职教授。
原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计划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季风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亚洲季风区能量和水循环试验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该导师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
在国内是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 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
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四项,部委级奖十一项,其中:“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东亚季风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暴雨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形成和结构问题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北京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98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概论”,198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我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专题负责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课题负责人)。
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变化。
董文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9~1987.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气象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9~1990.6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9~1996.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1994.1~1995.1 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动力World Laboratory Scholarship;2000.3~2000.6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水文系留学基金项目客座研究员。
现主要参加的重大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研究",课题组长(2001-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多因子自然配置信息改进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研究",负责人(1991-20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专家(2000-2003);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一种新的降尺度模式的研制及其在中国区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项目合作负责人(2001-2004)。
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李维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维京,男,博士、研究员、博士导师,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主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管理专家组成员(Management Group Member of Commission for Climatology/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长期从事气候预测、气候变化、东亚季风、气候模式与数值模拟、动力延伸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月气候预测主要参考方法之一。
主持过部级专题以上课题12项,发表文章60多篇,专著两本。
成功地预测了1998我国长江流域夏季洪涝,被国家防总、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同时被科学技术部评为1998年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九五”参加了96-908-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我国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业务系统,被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罗勇研究员气象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1965年10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起在国家气候中心工作。
其中,1996年4-9月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2001年1月-2002年1月在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作STA基金研究员。
现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委员会委员,北京气象学会第17届理事会理事,WCRP/CLiC中国委员会冰雪圈与气候预测专业组组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及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委员,中国CLIVAR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IGBP-LUCC工作组成员,《大气科学进展》、《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科技导报》、《资源科学》、《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该导师近几年来主要从事陆面过程模式的研制、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
近5年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专著、文集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或报告7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学术专著5本。
曾获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气象科技论文三等奖,大气物理研究所“学笃风正奖”全国青年大气科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大气—植被统一辐射参加化方案的研究,中国区域特色的新型陆面过程模型—CNLSM的研制,未来30-50年人为增暖地区分类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等。
研究方向:气候模拟、气候变化、陆面过程翟盘茂硕士生指导教师1962年5月5日生,1984年取得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取得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任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聘为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
在国内外许多学术团体中任职,如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IGBP-CNC)委员,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CCl)气候变率与变化开放计划领域小组(OPAG)共同主席。
该导师曾在美国NOAA参加全球变化研究、英国Hadley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加拿大气象局气候研究部等机构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过气候变化合作研究。
并20多次出访美、英、澳、日、瑞士等国参加学术交流。
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
研究成果曾获1993年国家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持出版专著两本,在国外杂志发表SCI论文6篇,在国内核心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5篇研究论文被IPCC(2001)引用。
目前正在承担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国家科技部研究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研究”和“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气候诊断、ENSO预测研究。
张德二硕士生指导教师张德二,女,1943年2月生,1965年南京气象学院毕业、1986-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历任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中科院西安黄土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等职,现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中科院兰州冰芯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气象局科技奖等奖励。
执笔之一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1等奖。
根据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动向和我国历史气候研究优势选择课题,先后负责和完成国家气象局七五重点课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专题、国家科技部21世纪议程项目课题,中-美历史气候合作研究、中国-比利时科技协议项目和连续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留学回国人员专项资助课题等。
今年完成的是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中国18世纪降水变率研究”,现承担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历史火山尘记录及气候影响”、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国过去气候变化历史事实和原因”。
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近五百年中国南部冬温变化”、历史时期以来大气降尘的天气气候学研究”、“中国的小冰期气候”、“中世纪温暖期的气候推断”、“中国东部6区域近千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等,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待出版。
主攻研究方向是:历史气候与全球变化。
沈学顺硕士生指导教师沈学顺,男,1967年10月出生。
1987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去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留学、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
1994年10月到2000年6月在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文部教官。
2000年7月到2002年10月在日本(财团法人)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任招聘研究员。
2002年11月起在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任研究员,2003年2月被聘为首席研究员。
2004年7月任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气候模式的开发、改进及试验;亚洲季风数值模拟;季风变化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近5年来曾独立参加过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科学技术事业团和东京大学的5项研究项目,目前为止已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6篇。
曾与东京大学的合作者一起成功开发了一个用于研究热带大气海洋平均季节循环及年际变化的海气耦合模式,同时参加了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的部分建立和调试并作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