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日程(2007年1月25-26日)1月25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09:00-09:30 开幕式主持人:李维京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巢清尘副司长致辞大会合影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李维京亚洲夏季风的多尺度变化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近千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关于ENSO可预报性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穆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Climatic Regime Change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 in China钱维宏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林而达研究员,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1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分会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人员)1月25日18:00开始招待会(地点:育园餐厅,中国气象局北气院二楼)1月26日下午17:10 大会总结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1月25日下午13:30-17:45(一)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李栋梁张祖强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张祖强,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ong Yang,Qin Zhang,V ernon E. Kousky,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USA2006年汛期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柳艳香王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和ENSO循环的关系李栋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应用吕心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Zonally Seas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sia-Pacific Climate韩荣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东亚阻塞高压变化特征与华北盛夏旱涝史印山池俊成张延宾,河北省气象台湖北省2006年夏季干旱的主要成因分析以及雨带变迁的探讨高正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局初夏孟加拉湾风暴与云南雨季开始期刘瑜黄玮,云南省气候中心;赵尔旭,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2005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陈晓红余金龙邱学兴等,安徽省气象台云南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段长春,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勇,云南省气候中心;尤卫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万日金,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二)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张培群吴统文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气候态吴方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李薇刘海龙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赵珊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s of the impact of orbital forcing and ocea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李跃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李伟平王在志董文杰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区域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高荣董文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模式和耦合模式中的应用肖潺俞永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WRF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模拟的影响刘术艳戴永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张华,中国气象局气候开放实验室“初始”土壤湿度对后期降水的影响研究-区域气候模式试验史学丽,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河套区域土壤湿度与短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南海三维变分海洋同化模式及其验证肖贤俊王东晓,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闫长香朱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任宏利张培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6日下午13:30-17: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主持人:封国林闫宇平2006年春季亚洲沙尘气溶胶入海通量的数值模拟申彦波石广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VM方法在热带气旋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毛燕军樊高峰,浙江省气候中心;严洌娜,浙江省气象台CAR和SVM方法在郑州冬半年大雾气候趋势预测中的试应用常军,河南省气候中心;黄玉超,洛阳市气象局;李素萍,河南省专业气象台(三)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重庆严重伏旱气候初步分析江玉华程炳岩向鸣等,重庆市气象局秦岭地区秋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侯建忠陶建玲等,陕西省气象台河北省雨水资源及其应用浅析高霞,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北疆汛期降水异常偏多、偏少年前期环流的差异江远安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谭艳梅,新疆气象台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集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张顺谦侯美亭王素艳,西南区域气候中心河北省冬麦区干热风特征及成因分析尤凤春,河北省气象台;郝立生,衡水市气象局;史印山等,河北省气象台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1月25日下午13:30-17:45(一)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姜彤气候变化观测上的不确定性任国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热点分析徐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F. Giorgi,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Trieste, Italy1960s中期亚非夏季风减弱的全球气候背景异常分析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季劲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检测田红鲁俊江双五,安徽省气候中心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研究任福民王小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植被变化敏感区监测方法研究——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阴山北麓地区为例范锦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文波,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刘成林,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近五十年中国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王志伟,山西省气候中心;翟盘茂,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周雅清,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任国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干旱特征研究樊高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苗长明,浙江省气象局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刘学锋阮新谷永利,河北省气候中心大连市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王秀萍祝青林,大连市气象台;宋军,大连市气象局近46年重庆市降水及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浅析周浩杨宝钢程炳岩,重庆市气候中心近45年中国高空温度的趋势估计和突变分析张建军,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周后福,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近40年来吉林省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半球表面温度异常的关系于秀晶,吉林省气候中心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赵春雨张运福王颖,沈阳区域气候中心1982-2003年若尔盖湿地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严晓瑜何勇董文杰,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压力式自动雨量计的设计唐慧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1月26日上午08:30-12:00 主持人:江志红朱蓉(二)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中国21世纪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最新预估江志红陈威霖王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全球增暖背景下2050年前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趋势预估姜彤曾小凡张增信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研究朱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王郁徐大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深圳市近年主要空气污染物演化的小波分析高鸿,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东部地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试验的初步结果分析石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学杰,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武汉区域未来30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史瑞琴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陈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PRECIS模式对内蒙古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与分析尤莉,内蒙古气候中心;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风速变化评估和预估初探赵宗慈罗勇江滢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特征分析江滢罗勇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时间分布与灾害特征陈正洪刘来林,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平分辨率模式在风能预报领域的初步研究孙川永朱蓉罗勇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在中国风能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海南省及其近海风能资源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邢旭煌,海南省气象局;朱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翟盘茂,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王毅荣,兰州区域气候中心建设我国海洋气候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议闫俊岳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6日下午13:30-17:00(三)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刘洪滨高歌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分析范锦龙李贵才张艳等,中国气象局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何磊刘寿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赵艳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OC of arable land to temperature raising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its stock in China张称意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因子分析及年径流量预测毛炜峄王铁江远安等,新疆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宁夏降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陈豫英陈楠,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郑广芬,宁夏气象台华北玉米生育期CO2浓度和通量特征郭建侠北京师范大学;卞林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气温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李青春郑祚芳王迎春等,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黑龙江省近代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及产生的影响宋丽华,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江西省近55年台风降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彭静王怀清胡菊芳等,江西省气候中心风与城市工业企业合理布局的关系分析赵丽平秦爱民,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李拽英,山西省气象局17:10 大会总结(罗勇)主持人:李维京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