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厄尔尼诺+去年雨季过早结束=西南大
旱
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如果把目光转向周边国家,我们还发现,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遭受严重旱灾。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菲律宾部分地区的干旱是厄尔尼诺现象直接造成的,而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周边的泰国和越南部分地区只受厄尔尼诺现象的间接影响,当地的干旱还有其他因素。
他指出,过去200天,冷空气明显偏北偏东,无法给干旱地区带来降水。
在采访中,有关专家都提到去年雨季过早结束这一因素。
越南自然资源和环境部专家认为,本次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的雨季过早结束,蓄水偏少,而今年由季风带来的降水又不够。
任福民也认为,去年中国西南地区雨季在不该结束的时候提前结束了,正常是10月结束,而去年9月份雨季就结束了,这使该地区蓄水不足。
任福民:今年北方进入春季偏晚但属正常
中广网 2010-03-23 18:34
[打印本页][字号大中小][关闭]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23日做客新华网,解读近期恶劣天气情况。
[嘉宾主持徐丽娜]这个春天除了沙尘暴和干旱以外还有一个话题大家也比较关注。
前几天也有媒体在报这个春天可能会很晚,因为
3月21日已经是24节气中的春分,春分已经到来了但是北方还感觉不到春意,包括辽宁出现了大雪,从气象部门掌握的数据和我们的分析来看这个春天是不是来得最晚的春天?
[任福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春分我们通俗地讲是它是春季中间的时刻,这个时刻正好是太阳直射地球,在这个时刻我们的昼夜时长是一样的,包括北极南极时长都是12个小时,再往后北半球白天会增长夜晚会缩短,北极会出现极昼。
那么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什么叫春分,这还存在一个是不是真正进入春天的问题。
我们从气候的角度定义是这样的,就是平均气温稳定地超过10度是定义为春分的一个标准。
实际上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尤其南北的跨度也很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统一衡量的话,在春分的这个时节上也就是在长江流域或者是长江流域稍微偏南一点的地方正好是处在平均10摄氏度的标准。
而北方在平均情况来看这个季节不是春季,多年平均是在4月初,而在过去的十年中,就拿北京为例,北京进入春季的时间基本是在3月下旬。
那么根据今年的情况来预测,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以北京为例还没有达到,我们预计是会在4月上旬能够达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确实像网友所提出的,至少是最近10年来是春季到来得最晚的一个年份。
[杨贵名]我们今年分析,立春以来东北、华北这两个地区的气温跟多年平均相比是偏低一点,我们分析是如果谈气候异常的话,那就是区域性的异常,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从2月份以来,一直到3月20日期间的这段时间气温和多年平均比起来是偏低的,华北这块大
概偏低3度左右,东北地区跟内蒙古东部、东北部偏低6度到6.5度的情况,这种偏低的情况势必造成这带地区气象学上的春天到得比较晚。
实际上我们24节气的立春是历史上的统计,是针对江淮地区的,也就是安徽、江苏、河南这一带地区,最多是到了中原这一带地区,是以那个地区的气候特点统计出来的24节气的演变,像北方地区就不适应,而南方地区就没有四季之分。
所以一般华北来讲,华北进入春季在4月上旬的话也不算晚,因为今年是相对特殊一点的,和多年平均华北、东北气温偏低一点,所以也会相对晚一点,这是一个局部区域的异常现象造成的。
[嘉宾主持徐丽娜]那刚才您提到有一个10度的概念,就是平均温度超过10度在气象上才叫进入春天,那这个10度是一天还是连续维持几天?
[杨贵名]连续5天以上,不是偶尔一天。
[任福民]5天滑动的平均达到了基本上就算是。
刚才讲到为什么今年的春季来得晚,我理解可能是这样的,跟前期,特别是冬季冷空气活动偏强有关,在冬季对于北半球的异常偏冷大家也都知道了,从12月份以来,实际上在整个北半球,从美洲到欧亚大陆大范围出现暴雪事件,而且这种形势持续,尤其是在欧亚大陆,原因就是由于北极的冷空气的位置主体发生大范围的向南扩散,所以在过去的整个冬季里面主体都是持续的,都是在以西伯利亚为主的欧亚大陆范围内,从监测来看在欧亚大陆都是偏冷的,中国的北疆地区都在偏冷的外围。
冷空气不断从主体分裂出来一股一股地影响我们国家主要就是偏
北和偏东,所以东北今年是比较冷的情况。
这种形势一直进入到3月份后还是在持续着,目前是在逐渐调整的过程中,所以冷空气的延续影响也使得春季的步伐变慢了一点。
刚才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尽管相比过去十年是偏晚的,但是和多年平均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
任福民:每年干旱的损失往往大于洪涝灾害的损失
中广网 2010-03-23 16:33
[打印本页][字号大中小][关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23日做客新华网,解读近期恶劣天气情况。
任福民这次干旱也让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干旱。
因为大家之前可能有一种忽视,只有长久的干旱以后大家才有更深的理解,每年干旱的损失往往大于洪涝灾害的损失。
从所有的气象灾害统计来看,干旱在我们国家的气象灾害中损失是最重的。
如果看这次的西南干旱事件和历史相比,现在大概地有一个结果,就是从持续的时间来看,这次干旱时间持续了近200天,时间非常长,历史上超过200天的干旱非常少,现在来看就是1998年到1999年就是在南涝--长江流域大水--之后紧接着在华北地区大范围出现的210多天的干旱过程,这是历史上最长的。
当然,在60年代初的三年大旱也是有较长的接近200天的持续干旱,如果单从范围来讲前面提到的两次影响范围可能更大,但是这次西南的干旱确实让
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带来的影响也是我们切身能感受到的,无论是对农业方面的影响还是对生态方面的影响都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如果我们看一下它的成因的话,一个是前期这200多天的时间里降水少,整个西南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同期少了五成以上,尤其是云南和贵州两省,从整个省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省都是历史上最少的降水,其他省像广西地区也是比较少的,但是因为重旱的地区主要是在西北角,所以从全区的角度来看降水的偏少不是太多,而且云南同时温度又异常地高,200多天平均的情况较常年同期偏高了2度,一、两天偏高多少大家可能感觉不到,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偏高这么多这也是非常异常的。
温度的异常偏高使得水分的蒸发在本来降水就少的情况下蒸发更大,这就使得干旱更加严重。
从气象角度来看就是这么两个直接的原因。
如果再往深里看,造成降水要有冷暖气团的交汇,那么影响云南甚至放大一点西南地区的水汽是怎么输送的?我们国家处在非常特
殊的地理环境,西藏高原是世界的屋脊,水汽是绕着屋脊的南侧从印度洋输送过来,这是它的一条水汽输送带,而在过去的两百多天里这条输送带比常年异常偏弱,没有水汽的输送,冷空气的活动从秋季到入冬以来整体冷空气活动偏东,冷空气无法到西南地区和暖湿气流交汇,本来两者都同时不具备的时候降水就是异常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