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基础笔记

传播学基础笔记

传播学基础笔记绪论:传播学概说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且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突出——工业化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特删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换言之,可能(可称之为“学科背景”)与需要(可称之为“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2.传播学的美国诞生的原因(p2)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期,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

进入20世纪,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更为迅猛,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这种状况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各界的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得选票或维持既有权力。

战时,则更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

特删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使得对媒介的研究更具紧迫性重要性。

此外,政治家还发现,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四内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删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事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

因此,美国传播学也一贯受到商界的青睐。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特删是媒介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传播学史上的主要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to whom)和取得了效果怎样(with what effect),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也称“5W模式”。

在分析完五个要素之后,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删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成为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政治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魔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二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诸多因素。

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删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卡尔•霍夠兰(Carl Hovland,1921-1961)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劝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和集大成者。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香农又译作申农,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信息论的提出者。

他对于传播学研究的贡献在于,为传播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原理》中,与同事韦弗共同提出了对传播学研究及模式构成都发生了深刻影响的传播过程基本模式——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的提出给予传播学不少有益的影响,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提出了“噪音”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等课题,给予传播效果研究不少新的启示。

另个还解决了信息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维纳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1948年发表《控制论》一书,被称为“传播学的另一位伟大工程师”。

控制论在传播学中得到普遍运用,传播学的许多研究渗透控制论的观点。

控制论把“反馈”的概念引入传播过程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反馈”已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仅指导着理论的研究,而且指导着传播实践活动。

李普曼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既“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西方传播学者称他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他的媒介分析及理论风格独特,给人以启发,抓住了媒介研究的根本和主题:研究媒介本身及社会行为。

其理论主要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媒介和热媒介”、“地球村”等。

麦克卢汉的贡献在于: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麦克卢汉学说对我们认识媒介工具的重要性有启发意义,但其理论也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补充:二级传播:就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现象认识的程度、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的总和。

4.三论对传播学的贡献(p8)信息: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

20世纪40年代,香农和维纳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概念。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的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地形)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独有—多人共有。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互动行为。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2、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又称人内传播、自身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