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基础知识BYIF

逻辑基础知识BYIF

一.逻辑上的两个最基本概念
1.开语句
所谓开语句,定义是无法确定真假,无法判断错误的语句。

如“明天会下雨”,这就是一个开语句,因为明天还没到来(这里必须先假设天气预报不一定准确),所以这个判断是对是错是不知道的。

2.命题
相对于开语句而言,可以判断出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二.三个基本逻辑联系词
1.逻辑“且”:一般形式:“p且q”,它为真的条件是p,q同时为真
2.逻辑“或”:一般形式:“p或q”,它为真的条件是p,q同至少一个为真
3.逻辑“非”:一般形式:“非p”,它为真的条件是p为假(可见,p和非p是矛盾的)
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它们都是对于一个命题而言的,对于命题“如果p,那么q”,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讲,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一个命题里面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找到了充分条件,倒过来就是必要条件)
四.四种基本命题
1.原命题
最初的那个命题叫做原命题,这个在推理前可以随意规定,不过规定好了下面就不能再改了,因为下面的三种命题都是基于原命题的,一般我们写作“如果p,那么q”,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结合用实际的例子,p,q太过于抽象,现在假设p=“明天下雨”,q=“明天出门要打伞”,那么原命题变成“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明天出门要打伞”。

2.逆命题
把原命题直接倒过来就是逆命题。

“如果q,那么p”,这里就是“如果明天出门要打伞,那么明天下雨”
3.否命题
把原命题中的前提和结论都否定叫否命题。

“如果非p,那么非q”,这里就是“如果明天不下
雨,那么明天出门不要打伞”。

(补充说明:命题的否定形式,前提不变,否定结论的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定形式。

“如果p,那么非q”。

这里就是“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明天出门不要打伞”。


4.逆否命题
有了否命题的概念后,逆否命题就很好理解了,顾名思义,逆命题的否命题称作逆否命题。

“如果非q,那么非p”,这里就是“如果明天出门不要打伞,那么明天不下雨”
五.最常用的基本结论
1.原命题和它的否定形式互相矛盾(注意:不是否命题!!!)
“如果p,那么q”和“如果p,那么非q”矛盾,题目中出现这样的选项,那么这两者之间一真一假,这是逻辑推断题的常规入手点。

2.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可以互推,也就是同真同假。

“如果p,那么q”可以推出“如果非q,那么非p”
3.逆命题和否命题可以互推,也就是同真同假
“如果q,那么p”可以推出“如果非p,那么非q”(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这条和上面那条其实是一回事。


六.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通俗点讲,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我是中国人,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你是中国人,你每天早上7点起床;那么所有的中国人每天都早上7点起床。

”显然,这个推理方式是有问题的,在做题目的时候,归纳推理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有朋友可能要问,既然是不允许的推理,还有存在的价值吗?IF回答你,这个推理方式多用于科学探索和进行合理猜想,就是先把结果猜出来,然后去验证,没被验证之前,都不能认为是正确。

因为猜毕竟是猜。


2.演绎推理
这是我们最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相对于归纳推理,这个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这个推理方式才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所有的中国人每天都早上7点起床,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再举个例子“欧洲人都很有钱,英国人是欧洲人,所以英国人很有
钱”。

这个也就是逻辑上最重要的推理方法:三段论式。

这个是正确合理的推理方式,由于它的重要性,下面,我讲解下三段论。

七.三段论
所谓三段论,顾名思义,在它的结构中,有且仅有三个词项。

分为大项,中项,小项。

为了方便解说,我就拿例子“欧洲人都很有钱,英国人是欧洲人,所以英国人很有钱”。

这个作为讲解对象。

首先,把这个推理结构进行分解“欧洲人都很有钱”,“英国人是欧洲人”(这两个叫做前提),“所以英国人很有钱”(这个叫做结论)
1.大项:结论中处在谓项位置的叫大项,简单点讲就是结论中末尾位置的叫大项,这里
“很有钱”就是大项。

2.中项:联系两个前提的“桥梁”叫中项,显然,这里“欧洲人”是中项
3.小项:结论中做主项的叫小项,这里“英国人”就是小项。

有了大项,中项,小项的概念后,我们来讲讲什么叫大前提,小前提
1.大前提: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这里“欧洲人都很有钱”就是大前提。

2.小前提: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这里“英国人是欧洲人”就是小前提。

三段论的本质:我们究竟从三段论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还是看以上例子,我们得到了“英国人很有钱”,写成推理结构,就是“如果是英国人,那么很有钱”,结合以上概念“英国人”是“小项”,“很有钱”是“大项”。

所以三段论告诉我们:从“小项”可以推出“大项”。

这也是我在下面方法篇将要讲的:“小范围”推“大范围”的理论根源!!
八.方法篇
1.看到一个题目,特别是条件中出现“一真三假”或者“三真一假”这些关键词的,一般先考虑看看有没有两个选项是自相矛盾的,就是看看有没有两个命题互为否定形式。

因为如果有,则他们“一真一假”,可以排除余下两个选项,解题上速度就加快了。

2.用好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看到“如果p,那么q”,应该要自然而然地反应过来“如果非q,那么非p”(有些朋友可能不会写一些复杂点的逆否命题,这个关键在于可能不会写一个语句的反面形式,或者说否定形式,这个我会附加介绍一些。


3.画图,这个是IF极力推崇的方法,分析复杂的题目特别管用,IF在大学里面上逻辑课时老师也是非常推崇这个方法的,不容易出错。

考公的书上称它为“欧拉图”。

我们的原则是:“小范围”推“大范围”。

这个理论根源来自“三段论”,IF在上面已经讲过了,这个和
“三段论”本质上是一回事。

(下面,IF介绍下如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释上面的例
子,也就是如何从“欧洲人都很有钱”,“英国人是欧洲人”,来推出“英国人很有钱”。


逻辑过程:首先,我们有条件“欧洲人都很有钱”,写成推理式就是“如果是欧洲人,那么很有钱”,根据“小范围”推“大范围”,可见,“欧洲人”的范围比“很有钱”的范围要小,同理,“英国人”的范围要比“欧洲人”小,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图:
可见,“英国人”的范围比“很有钱”的范围要小,根据“小范围”推“大范围”,就得到了“如果是英国人,那么很有钱”。

补充说明
逆否命题的写法
从原命题写成逆否命题,关键在于写否定形式。

从逻辑联系词上看,“或”和“且”之间可完成否定形式的转化。

举例“p且q”的否定形式就是“非p或非q”,而不是“非p且非q”
“p或q”的否定就是“非p且非q”,而不是“非p或非q”。

具体实例:
“如果明天下雨,那明天出门打伞或者穿雨衣”
这里,后半段涉及逻辑“或”
逆否命题写成“如果明天出门不打伞并且不穿雨衣,那么明天不下雨”
“如果不按时交电费而且超过了拖欠时限,那么就会停电”
这里前半句用逻辑“且”连接
逆否命题写成“如果没有停电,那么就按时交电费或者没超过拖欠时限”
(其他一些关键词的反面:“所有”的反面“有的不”,“有的”的反面“没有”)
上下反对关系
举个例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所有人都是不会死的”这两句话真假性该如何分析?首先,乍看之下,两者是矛盾关系,实际上不对。

具体分析:画图,这里涉及三个概念“人”,“会死”,“不会死”,很明显,“会死”和“不会死”是矛盾关系,那么我们就得到下图
说明:两者之间不是大小关系,不是“死”包含在“不死”里面,而是不相交,因为两者间没共同点,白圈表示“死”,剩下的绿色部分表示“不死”。

现在,大家要考虑“人”的区域怎么画,我们可以画在白圈内,那么就不会在绿色区域内,根据“小范围推大范围”,“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这个为真,“所有人都不会死的”这个为假我们可以画在绿色区域内,那么就不会在白圈内
根据“小范围推大范围”,“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这个为假,“所有人都不会死的”这个为真我们可以画在既不在绿色区域内,也不在在白圈内,或者一半在绿色区域,一半在白圈内,三者之间没明显大小关系,所以,“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这个为假,“所有人都不会死的”这个为假
综上所述,上面的语句“可以一真一假,也可以都假,但不会同真”
(总结下分析过程:首先分离出三个概念,然后作出两个矛盾概念的图形,然后考虑第三者和已作出图形的关系,用好“小范围推大范围”很关键。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