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精选10篇)篇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一,中国经济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下仍然继续增长,全年保8%看来问题不大去年9月中旬,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并且很快的转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篇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自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我国政府不断的努力,现在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
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3经济指标分析(一)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持续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而环比则增长1.6%,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下的平稳状态。
面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的格局,我们既要把握好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要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
在第一季度中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明显。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
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保证上述两项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二)经济增速分析创危机以来新高点1.经济并未“过热”一季度高速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较大。
尽管此增速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如果以20一季度为基期,近两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为9%,低于~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据此判断,当前经济增长仍处合理区间,并未出现社会一些观点认为的“过热”情况。
2.三大需求结构改善今年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
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价格指数的分析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输入性通胀成为管理的重点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年增长13%的目标,后期货币控制的压力较大。
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存贷比67.15%,低于75%的“红线”,银行系统仍具有一定的信贷扩张空间。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社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
经计算,二季度CPI 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
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
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
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
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积极财政政策――把钱用到刀刃上今年,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宏观经济布局,其中在财政政策布局上将落实为“结构性减税”。
综合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既有助于稳增长,又尽可能避免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就是实施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进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也将有很好作用。
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不管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虑,都必须瞄准“内需”这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中国经济发展要有新的突破,必须立足内需。
同时,在当前,这也是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政策操作。
从财政政策看,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许多民生问题急需解决,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3%,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需要也有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赤字规模和债务余额规模,特别要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反对铺张浪费,避免出现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
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减轻企业的负担;加大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操作灵活性“稳健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实施的货币政策。
”有关经济学家表示,今年中国GDP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不会出现较大顺差,就业形势也将好于去年,因此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必要,货币信贷将处于较为适中的状态。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今年还需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有关专家认为,明年贷款会保持适度增加,但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直接融资将呈加快发展态势。
而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会出台一些新举措,促使资金价格逐步降低。
三、国际经济形势分析20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进入到“后危机时期”的复苏阶段,但进度上表现不一,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国家是“高速”复苏的地区,经济增速基本上趋近于潜在增长率,且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处于“中速”复苏,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逐步恢复,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得到明显修复,在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逐步进入到上升周期,但经济形势不够稳定,经济增速也尚未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欧盟、日本等国家(集团)仍处于危机风险的消化期,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力量尚未形成,巨额的银行风险资产和政府债务仍未有效化解,尽管经济显示出较明显的复苏信号,但复苏形势多变,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处于“低速”复苏期。
面对“三速”复苏的国际经济形势,处于“高速”阶段的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把握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
篇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
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
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20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相同的发展阶段上。
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
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
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
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
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
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
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
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中长期规划。
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
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
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1]?[2]?[3]篇4: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
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
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