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 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 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 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 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 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 发展性。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 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 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 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 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 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 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 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我将枣比做原子, 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 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

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 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

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 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 原子 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 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 很小。

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

然后提出问题 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 极不方便。

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 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 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 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 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 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 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后 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 72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 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质内部构成的奥秘的又一个阶 段,对于微观粒子概念很抽象,课前我准备了充分的科学资料图片,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缺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准备原子模型,二是没有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直观看到原子的内部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 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 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 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 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 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 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 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清楚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 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 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 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 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 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 牢固记忆。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 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 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 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 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 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 成。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 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 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

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 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 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 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 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 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 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 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 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 很小。

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

然后提出问题 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

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 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3、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 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4、 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 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

5、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 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相关主题